原创 | 奔跑吧,央妈!

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 日期:2015-03-20

24日,央行决定自2015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自20125月以来首次全面降准,也是20141122日全面降息后的又一重磅总量宽松政策,这意味着央行已步入货币政策全面宽松周期,未来几个月央行进一步降准、降息的概率仍较大。那么央行为什么开启全面降息、降准周期呢?这对国内经济以及资本市场到底有多大意义呢?

央行开启全面降息、降准周期的原因在于:

国内经济与通胀双双下行,需降低实际利率水平。20149CPI开始跌破2%并在12月份下滑至1.5%,创200911月以来最低水平,20151月更是有跌破1%的可能,与2014年政府目标3.5%相去甚远,显示通缩压力增加。此外,2015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1月官方与汇丰制造业PMI指数均跌破50%荣枯分界线,同时其它高频指标数据也在持续下跌,包括铁路货运、电煤使用量以及企业盈利增速等。

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需投放基础货币。201412月央行口径外汇占款大幅流出近1300亿,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大幅度流出。而在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渠道偏弱以及央行目前缺乏有效的其他投放基础货币工具的背景下,最优措施是提高货币乘数来增加货币供应量,相比央行前期采取的MLF等短期宽松工具,后者只能临时性放水,而且前者政策信号更加透明和清晰。

银行间流动性宽松与实体经济流动性偏紧形成背离局面,需降低实际利率水平。2014年以来国务院总理多次提到缓解中小微企业以及三农等领域的融资信贷问题。而央行2014年下半年以来陆续采取PSLSLFMLF等定向松货币政策,使以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无风险利率有所降低,但实体经济信贷利率依然偏高,而且因通胀快速下降,实际利率反而上升,抑制有效投资需求,倒逼央行采取需求管理工具降息和供给管理工具降准。

资本外流和储备下降,没必要维持高存准率。中国长期呈现“双顺差”局面,并用高存准率锁定过剩的流动性,但最新外汇局公布的经常性、资本和金融项目数据显示,中国自20143季度开始出现资本外流,同时外汇储备也开始下降。在此背景下,央行无需将存准率维持在20%的全世界最高水平。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央行近期采取降息、降准全面宽松政策,关键原因是通缩压力加大、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以及资本流出,此外与近期人民币贬也有一定关系。而基于本届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及“去杠杆、宽信贷”等多目标协同平衡,预计未来一段时期货币政策还会适度扩张,央行仍有望进一步降准、降息。

那么,货币政策全面宽松周期开启对实体经济以及资本市场有多大意义?

短期来看,央行此次采取降息、降准配合措施,短期内对提高货币乘数和改善经济力度有限,因为央行降准能提高货币乘数的前提是银行扩张信用意愿增强,而在当前经济下行且债务率上升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难以显著回升,因此短期内对降低融资成本效果有限。不过本次降息、降准释放的流动性短期内可能偏好货币和债券市场,有利于银行间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下行,进而有利于降低企业发债的融资成本。

中长期来看,央行开启全面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结合近期发改委批复大量基建项目,表明政府稳增长以及降低债务风险意图明显。若后市央行继续采取宽松政策,能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规模,缓解市场对信用风险的担忧,加上资本市场IPO注册制的推出,资本市场到经济的直接传导工具有望打通,降准、降息的政策传导机制将提高,银行间流动性宽松与实体经济流动性偏紧的背离局面也有望改善,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融资难的问题有望得到逐步缓解,预计新型产业以及水利、核电、高铁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而传统制造业、房地产业信贷资金可能依然偏紧。

此外,目前央行开启货币政策全面宽松周期整体处在国际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下,2015年以来除了欧央行推出万亿QE外,瑞士、挪威、新加坡等9国也相继降息,人民币除了对美元贬值外,对其它国家货币实际上有升值压力,而央行采取宽松政策有利于维持对外贸易竞争力。

本文为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政府与公共咨询事业部朱磊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