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移动开发者盛宴——2014移动开发者大会近期于北京召开。备受关注的智能硬件峰会高手云集,国内智能硬件领域的各路佼佼者分述观点,可谓一场华山论剑。
随着2013年谷歌、苹果、微软、三星等巨头不断对智能硬件企业进行收购,智能硬件市场无疑已成为最为火爆的行业。在中小创新团队厮杀的同时,各大终端厂商也加入了激烈的竞争中。然而,这个行业火爆的背后是产品销量低、定价偏高、用户不感冒、使用率低等集体窘境。面对这个良莠不齐的市场,用户逐渐失去信心。相对于智能手机对传统手机发起的颠覆式革命,很大一部分智能硬件叫好不叫座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伪智能。“传感器+数据自动分析+自动执行”已成为智能硬件行业的普遍理解,然而目前行业中的热门产品是否算作智能硬件呢?近年来,很多公司推出了各式各样的健康跟踪设备,其中以智能手环为典型代表,有美国的Fitbit、Jawbone,也有国内的咕咚手环、小米手环等,这些手环通常能够监测用户步数、消耗热量、睡眠时间、心率等。然而,这些数据既不能帮助改善用户的睡眠质量,也无法帮助人们提高运动量,只能反映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从而变得毫无意义。在智能插座领域,无论是国际大牌贝尔金,还是国内新秀博联、欧瑞博,其核心是在传统插座上加入无线控制芯片、传感器等部件,除了使用户能够远程控制电路开断,监测插座耗电量,亦并无太大价值。
第二,伪需求。如今智能硬件行业很多产品之所以销量低,用户不买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的设计脱离了用户的核心需求。价格动辄高达三四百元的智能水杯,可以根据个人体质、活动量、饮水量来制定饮水计划,并对喝水行为进行提醒。这样的功能看似高大上,却和闹钟、记事本提醒无甚差别。上千元的智能灯泡,可以通过手机遥控,并能够通过app改变灯泡颜色,它主要解决了用户懒得多走两步关灯的需求,但过段时间,新鲜感消失之后,用户难免会失去输入密码解锁、找到应用再关灯的动力。
第三,伪价格。国际知名手环官方价格基本在一千元以上,国产手环通常在三四百元,而近期小米更是推出了79元的小米手环,这之间的高额暴利不言而喻。另外,还有所谓智能的体重秤、摄像头、插座等,加入了简单的联网功能其售价便可增加一倍甚至更多。虽然高昂的价格体现在前期的研发与营销投入,但对于用户来说,价格始终是阻碍智能硬件普及的最关键要素。
针对智能硬件目前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用户需求、产品发展、盈利模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判断其发展方向。
首先,当下智能硬件产品,着眼产品本身和技术本身的多,关注用户需求的少。为用户提供数据的多,通过分析提供切实可行解决方案的少。数据的分析与问题的解决是智能硬件的核心,如医疗数据平台TactioHealth,将用户所有智能健康设备数据作为源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医疗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定期的医疗健康报告,并指引用户对其患病风险进行排查。还有国内的春雨医生,更是创新性的加入了国内的医疗资源,使病人与医生对接,进一步完善了数据分析、诊断、治疗的全过程。
其次,产品的发展不需要快速迭代、不需要新颖设计,而需要更好的用户体验、更多的使用场景和更大的行业空间。目前很大一部分智能硬件要么概念超前、量产困难大;要么产品刚出,就被山寨。智能硬件产品由于制造工艺及产品品质的要求较高,从构思立项到推向市场,处处面临生存挑战,产品发展必须能够实际解决用户面临的问题。用户不会在乎空气盒子上面PM2.5的数据是20还是200,如果不能在PM2.5超标时自动打开空气净化设备,那么对用户而言,它的价值无异于一只5块钱的温度计。
最后,产品价格是阻碍智能硬件普及的关键因素,智能硬件产品将由原先依靠硬件盈利,逐步转向依靠后期增值变现,或者通过内置软件沉淀下来的用户行为数据来变现。如Dropcam等视频监控类智能硬件,在硬件盈利的同时,还依靠视频网络存储分析等云服务进行盈利。再如小米盒子,在硬件上保持了价格便宜量又足的一贯作风,对内容、服务等增值项目进行收费。
总的来看,智能硬件行业的风在于“智能”二字,后端的数据分析及自动执行是关键,NEST就是目前最为典型的案例。另外,各品牌间产品如何联动也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如仍处于雏形的IFTTT。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在无法提升产品智能化程度的情况下,应该重点关注用户的核心刚性需求,并用低价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放弃硬件暴利的思维模式,转为向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作为盈利点,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这个行业。
本文为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咨询事业部马思超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