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重磅 | 2015年,深改组透露这些改革重点必须抓住!

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 日期:2015-01-05

临近元旦之际,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深改组第八次会议,在这个时间点的深改组会议,和我们所有的年终总结一样,既要对2014年的改革工作进行总结,也要对2015年的改革工作提出要求和进行部署。促改革不同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虽然五者紧密联系、环环相扣,但服务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四项目标的政策主要是累积性的政策,而改革是主动为之的质变性的政策,着眼于制度,其推进顺序、节奏有赖于顶层决策者的思路和态度。我们看到对于2015年的改革工作,中央的态度和调调是“气可鼓而不可泄” ,“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我们结合201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将“气可鼓而不可泄”这个总调调从三个方面展开来想,其内涵应该是:

一方面,即使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在、转方式调结构任务更重,但是都不会影响到改革的推进;而改革的势头和力度只能比2014年大,不可能比2014年小;另外2014年遇到困难还未能有力推进的改革(比如国资国企改革),不能因为困难而暂缓,2015年必须要推进。

有了对2015年改革工作总调调的理解,我们更关心的是2015年我们要关注哪些领域的改革?

2014年深改组一共开了八次会议,都有不同的改革领域侧重点,这些已经在2014年出台顶层设计的改革项目,依然是我们2015年关注的重点。这是因为2015年是细化落实的关键之年,这次深改组会议提到“要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速度服从质量”,推出总体改革方案是改革速度问题,而细化实施方案的推出、落实与督查整改是改革的质量问题。所以我们要纵向总结这八次会议的重点,来判断2015年这些已经出台的改革政策是否会有更多后续的催化剂、推动力;

对于2014年还没有推出整体方案的改革,我们需要推测2015年可能会推出的项目,并推测先后顺序。这就要仔细阅读这次会议对2015年改革工作提出的要求,正如此次会议中所总结,2014年以来中央推进改革的方式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一个方案一个方案有序推出”。

对于上述第一部分,我们首先要回答2014年出台了哪些改革总体方案?特别是出台了哪些“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方案?(此次深改组会议要求“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要抓紧出台细化实施方案,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

我们看到,2014年以来深改组会议推出总体方案的重大改革领域包括:财税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和自贸试验区推广。这几大领域涉及的改革问题庞杂,各领域中每一个部分的改革都在分别推进,我们之前对其中财税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有较密切地跟踪,预计2015年会继续推进的细化领域如下:

财税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和自贸试验区推广这几大领域,主要受益的投资领域包括服务业、环保行业、农业以及粤津闽自贸区概念,在2015年细化落实方案继续推出的预期下,这些领域下的细分领域可能会有持续的催化剂,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那么回到上文中提到的第二点“对于2014年还没有推出整体方案的改革,我们需要推测2015年可能会推出的项目,并推测先后顺序。”没有推出整体方案的领域有很多,我们怎么判断先后顺序?回到这次深改组会议的通稿中:要“重点提出一些起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把需要攻坚克难的硬骨头找出来,把需要闯的难关、需要蹚的险滩标出来,加强对跨区域跨部门重大改革事项协调,一鼓作气、势如破竹地把改革难点攻克下来”。这实际上是给出了重点改革事项的三个特点,对于我们寻找下一个、下几个风口非常关键:

1、具有标志性、关联性作用

2、难啃地硬骨头

3、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改革事项

我们的观点是: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2014年还处于“稳慎探路”的阶段(深改组会议中指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慎探路”),没有总体方案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具有标志性作用的改革,并且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惠民生等都重大关联的改革;而生态节能环保一直以来都是难啃地硬骨头,过往多是行政性的一时限制;同时,生态节能环保是需要跨区域协作的改革,京津冀、长三角都成立了生态环保的跨区域协作机制,也更是需要跨部门(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等多部门)协作的改革。因此2015年我们对生态节能环保领域的改革推进给予高度预期。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布置,“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我们大概率会在空气治理、水治理以及土壤治理等领域看到标杆工程(燃煤机组超洁净排放值得期待),也有望在节能领域看到新的进展。此外,2015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最后一年,在所有指标中,落后进度最严重的两个都出现在环保领域。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指标率达到9.8%,五年目标完成率只有38.7%,这反映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绿色能源投资最大国,但仍然是世界最大煤炭消费国,这是造成中国严重空气污染的根本原因;氮氧化物排放减少指标,五年完成率仅有20%,是所有约束性指标中完成率最低。因此,基于燃煤的洁净排放改造很可能成为2015年的重中之重(到目前为止,能够从事燃煤机组超洁净排放改造的上市公司,包括龙净环保、国电清新、菲达环保)。

科技体制改革,2014年习、李在多场合都强调新常态下科研创新以及创新转化的重要性,但目前还并没有科技体制改革领域的总体方案;科技体制改革在新常态背景下也是具有标志性作用的改革,其紧紧地关系到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科技体制改革是难度较大的改革,在于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并没有形成;科技体制改革也同样是跨部门跨区域的改革,需要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多部门协作,而对于区域来说,我国科技资源分布又差异极大,需要跨区域的协助合作。 20141213-14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期间,指出“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这样的时间要求,体现出中央高层在科技体制方面,对科研与产业对接的高度重视。习近平在20146月的院士大会上也提到“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除了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外,加快已有科技创新的应用同样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体制改革最受益的领域,主要是拥有科研院所背景的企业、校企、与高校实验室合作或拥有自主实验室的企业,还有科研创新成果的孵化园区。

国企改革,1+N的最关键性文件尚未出炉,整体方案有待落实,财政部、发改委和国资委的跨部门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举国瞩目,值得期待。

(本文作者徐彪,华泰证券首席策略研究员,经授权后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