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拦路,我国光伏发展到底有多难?

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 日期:2023-04-17

3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净零工业法案》《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提案,计划到2030年将光伏和电池等关键绿色工业的本土产能提高到40%。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制造的光伏多晶硅和其他相关组件占比欧盟进口量的90%,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进口占比超过40%。该法案的颁布对国内光伏产业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被视为欧盟为提升清洁能源制造业本土化竞争力、降低进口依赖的又一次重拳出击。

2023年开局以来,光伏赛道发展维持高速的同时,光伏的价格也一路攀升。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多个环节的材料价格,均呈波动式上涨趋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硅料价格从2022年初的8万元/吨扶摇直上,截至今年3月15日,单晶价格均价稳定在23万元/吨左右。硅料价格攀升,也带动了下游硅片、组件价格相应上升。

面对充满原料价格波动风险、国际政策风险的全球市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步履维艰。

一、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自半导体技术与新能源产业结合发展,光伏产业应运而生。作为国家战略性发展产业之一,在政策支持和需求驱动双重作用下,光伏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今年全国两会围绕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核心话题,新兴储能、风光基地、水面光伏、户用光伏等热点延伸话题的讨论不断,如何更好地发展光伏产业、打造全球竞争力是人大代表们关心的重点发展议题之一。

“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球主要工业国的共识,欧洲能源危机进一步提振可再生能源占比。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双重作用下,我国光伏产业把握住了发展机遇,整体呈现快速向上发展态势。

从产业规模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发布报告统计,2022 年全国新增光伏并网装机容量为87.41GW,累计光伏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92.6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全年光伏发电量达4,276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8%,约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4.9%。据预测,2023 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超过95GW,累计装机容量有望超过487.6GW。

2022年至2025年,我国光伏新装机容量增速预计将是整体发电市场新装机容量增速的三倍,年均新增装机量将达到85GW至101GW,相当于4个三峡电站装机规模。

作为最大的光伏出口国,我国2022年光伏产品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其中出口欧洲的光伏组件金额占比增至54.8%,较2021年增加了10.9个百分点。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光伏产业由过度依赖进口到占据全球产业链“多环节第一”,克服了包括原材料质量不稳定、设备自主开发能力低、国内应用场景有限、关键技术受限等诸多问题,逐步建立了从材料到设备的自主产业链,已经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光伏产业生态圈。

我国光伏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制造环节,银浆、背板、光伏支架、逆变器等原辅材与配套设备等,下游包括光伏电站、分布式光伏等应用端,已构建出能有效应对新技术开发、快速实现技术验证和产业化应用的完整供应链。

二、产业挑战与应对措施

目前,光伏产业虽然取得了极大成就,但仍面临着部分供应链价格剧烈震荡、阶段性应用端供需错配、国际贸易壁垒等挑战。其中,光伏企业最不可忽视的是:

——面临价格下行的持续性压力

国家电投光伏创新中心产业检测与数据分析中心统计,目前我国光伏电站建设成本相对较高,2022年光伏电站投资成本约为4元/瓦至4.5元/瓦。其中,光伏核心环节组件市场的消费品属性强,组件价格占光伏投资额的46%左右。

随着产业需求爆发,产能扩张需求显现,但产业链各环节产能释放周期差异大,一致性低,加上尚未建立完善的上下游供需对接平台,导致硅料扩产周期相比电池片、组件等环节较长,产能释放慢,生产弹性小,最终硅料产量不及需求,供不应求导致供应链价格震荡;另外,产业链个别环节出现的囤积居奇、待价而沽的市场现象,进一步加剧价格波动引发的消极影响,放大对其他环节企业的冲击。

我们已经观察到,过去一年上游行业大幅度产能扩张,并伴随一定程度技术更新,预计本轮因上游材料价格上涨而传导至全行业的冲击已趋近于尾声。

——技术迭代风险

光伏电池的技术进步永不停歇。从PERC电池主流地位受动摇,到以异质结电池、TOPCon 电池为代表的新型晶硅电池大行其道,再到最近广受关注的钙钛矿薄膜电池,技术革新一直是光伏产业的发展重点。

随着未来工艺流程精简优化,设备技术成熟良率提升,贵价金属用量占比下降和材料替代,其成本结构将会得以优化。如何快速应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迭代,紧跟国际研发脚步,顺应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发展,是光伏企业需要思考的共同话题。

我们认为,相比尚在实验阶段、后续发展仍需观察的钙钛矿电池,未来5-10年,异质结电池和TOPCon电池更具有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行性。

其中,异质结电池更具发展优势,在转换效率方面,异质结电池的已验证效率极限超过了25%,超过TOPCon电池的产线平均效率23.5%;在产品良率方面,异质结电池成品率达到97%,接近PERC电池98%的成品率,TOPCon电池行业平均水平只能接近95%。

尽管如此,在前期投入及生产成本方面,目前由于TOPCon电池与PERC产线兼容性较高,不少PERC产能较大的公司出于产线改造周期和设备投入成本的综合考虑,选择投资TOPCon电池。

我们预测未来3-5年内,异质结电池和TOPCon将在市场上呈现共存局面。随着异质结电池产能扩张带来的规模化效应,其与TOPCon电池的竞争将更具综合成本优势。

——贸易风险

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日趋激烈,技术性贸易壁垒被大量使用。前有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后有欧盟《净零工业法》和《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提案,均立足于保护本地绿色产业的发展,降低产业进口依赖。

从数据上分析,2022年我国光伏产能约50%面向出口市场,出口总额达到512.5亿美元,欧洲和美洲分属第一、第三大出口目的区域。为应对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已成为一个必然选项。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兼董事长李东生在今年两会提出,“中国企业一定要积极推动全球化布局,这样才能够保持竞争力,才能够维持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的相对比较优势。”

据我们观察,已有不少光伏龙头企业迈出“出海”的步伐。今年1月,晶澳科技(0024590.SZ)宣布投资6000万美元在美国凤凰城建立最大产能2GW的组件制造工厂。3月13日,隆基绿能(601012.SH)拟与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合作,建设美国俄亥俄州5GW的光伏组件工厂。

光伏企业应放眼全球,避免依赖单一市场,重视中亚、中东、非洲等地广阔的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结语

光伏产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能源战略转型举措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基础性产业。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在光伏产业链多个环节排名世界第一的实力,也要深刻认识光伏产业成本驱动、技术驱动的发展本质。

光伏企业应通过签订战略协议、技术合作开发、企业参股等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不同环节之间深度对接交流,以明确量价、稳定预期、合理制定生产目标的方式优化成本结构。

同时应加强前沿领域投入、引领行业技术迭代,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扩宽光伏产业广度,深挖“光伏+储能”“光伏+交通”“分布式光伏+微电网”等多“光伏+”应用场景。通过“光伏+”的应用新场景和全球化的产业链布局,维持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的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