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第十一次会议解读

来源于:吴赟 日期:2022-04-28

4月28日中央财经委主持召开第十一次会议,主题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中央财经委是十九大之后的中央新的制度安排,成立至今一共召开过11次会议,平均每年2至3次,会议聚焦讨论经济领域的重点工作,2021年的两次会议分别讨论了共同富裕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总体思路。在疫情防控与稳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本次会议提出这一观点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指引未来工作的重点方向,也是再次全面提振市场信心。

会议指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彭博的统计,今年基建投资规模需在14.8万亿(对应18%的同比增长),才能够抵消掉其他方面的经济下行压力,实现全年5.5%的增长目标。截至一季度末,全国基建投资增速仅为8%,主要受疫情影响,年内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

另一方面,充足的财政资金是保障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会议强调“要适应基建融资需求,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财政收入,更好集中保障国家重大基建的资金需求”。思路的提出预示着未来筹措资金的渠道会逐渐转向长期资金,这里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更加紧密,为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提供支持。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专家近期讨论了现代货币理论(MMT),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不可简单学习欧美,通过央行向财政部门直接印钞的模式无底线兜底政府赤字;但也不能完全排斥“解放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完全隔离”的思想。未来,扩张的财政政策需要货币的支持以及货币渠道的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融资需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政府债务规模已经基本确定,其中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为36500亿元,与2021年保持一致,表明了国家延续了加大基建投资的政策。其中经国务院批准,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788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328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4600亿元。

第二,会议重点鼓励“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可见,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并提供长期资金是重要路径。PPP模式作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供给机制的重大改革,此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PPP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释放了中央支持PPP发展的积极信号。PPP自2014年以来规范发展,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累计入库项目10282个,投资额达16.4万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和一整套政策制度体系的出台,都为PPP良性、有序、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石。未来PPP模式将促进基础设施项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撬动更多社会化长期资金投资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资本和项目的“两良性”稳定持续运行。

第三,保险资金将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4月20日银保监会及交通运输部联合发文《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公路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资金来源,特点是投资金额大,而且出资的能力在长周期内稳定。中央多次通告中都反复提及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稳定性高的优势,鼓励保险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股债结合、资产支持计划和私募基金等形式,参与重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新型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银保监会也正在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放松捆绑。在此背景下,保险资金有望更好地承担起这项历史使命。

第四,地方的融资平台的作用有望重提。自2008年4万亿刺激计划后,虽然确实达到提振经济的短期目标,但同时也迅速集聚了地方隐性债务。当前形势下,不可能再出现当年力度的经济刺激政策,但央行表态要保障融资平台合理融资需求。因此,预计城投债融资政策趋紧的态势将在二季度将有所缓和。对于部分预期基建投入高的省份,受今年土地出让收入降低的影响,在“以收定支”的财政支出逻辑下有可能重新增加金融杠杆。

从维持社会长治久安来看,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还需承担“以工代赈”的历史使命。在“稳就业”的大背景下,各地纷纷将“就业”作为地方的绩效考核指标。根据行业研究数据统计,我国的GDP每增长1%,便会新增就业人口约200万人。而今年的目标是新的1100万人的就业,对应保障全年5.5%经济增速的实现。这一点在之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得到了论证。

2022年的第11次中央财经委会议说明了基建投资对拉动经济的重要意义,传递出鼓励基建投资的积极信号,也体现出了当前形势下我国对于宏观调控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