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人民币贬值

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 小询 日期:2016-11-28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9042,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26个基点。

时隔8年多,如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度回到6.90上方。从汇率走势图上看,近两个月人民币凌厉地连破三个整数关口,而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10月10日国庆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币中间价跌破6.70关口,报出6.7008,开始了本轮人民币贬值的大幕;1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跌至6.8115,从6.70到跌破6.80关口,只用了24个交易日,从“双十一”首破6.8到今天失守6.9仅仅用了不到半个月!

人民币汇率大“变脸”背后的原因

修正高估,提前释放风险

10月以来,美元指数持续走强,从10月3日的95.34飙升至11月25日的101.49。同时,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从6.70贬至6.92,而美元的走强为人民币修正前期高估提供了契机。这可以追溯到2014年5月~2015年7月美元强势周期,在此期间世界主要货币相对美元平均贬值20%左右,而人民币汇率被人民币国际化、SDR技术评估等绑架,锚定美元被动成为世界第二大强势货币,进而积累了高估压力。

此外,在2014-2015年美联储边际收紧货币的背景下,国内货币超发,意味着购买力下降和贬值,对内贬值表现为股市房市资产价格的轮番上涨,对外贬值意味着汇率调整。在这期间,人民币对内贬值但没有对外贬值,积累了明显的高估压力,这正是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基本背景。

还有专家指出,人民币连续贬值也是“资产荒”大背景下的一种市场行为,国内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以及调控导致投资者更多地产生了减少人民币资产配置进行全球配置的需求,这也对汇率造成一定压力。沈建光指出,从传统国际收支和购买力平价等指标来看,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贬值基础,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短期承压。

美元持续走强引起各国汇率大变动

近期美元上涨较快,反映的是美国经济增长加快、通胀预期上升、美联储加息步伐可能明显加快等美国国内因素。受美联储加息预期越来越强以及美国经济各指标的表现等因素影响,全球包括人民币在内的绝大多数货币对美元呈贬值态势。然而,人民币对其他货币没有贬值,只是对美元贬值,这意味着美元在升值。由于美国的经济状况不错,人民币如果升值没有美元快,就意味着要对美元贬值。综合来讲,受美国经济数据继续改善,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持续升温,英国脱欧和埃及埃镑贬值担忧等因素影响,国际汇市波动比较大,美元指数近期不断走强。虽然在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经历了一波下跌,但随后也开始反弹,所以导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不断显现。这些因素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有些意外,资金回流美国推动美元指数迅速上涨、美国三大股指再创新高,全球货币普遍对美元贬值,有的跌幅还比较大。

前面提到,不仅仅是人民币对美元暴跌,亚洲主要货币的境况均差强人意。统计数据显示,11月8日特朗普胜出以来,亚洲主要货币汇率跌声一片。其中截至11月24日晚上8点,马来西亚林吉特11月8日以来累计贬值6.77%,创下10个月以来的新低。美元对菲律宾比索汇率一度跌破50,为2008年来首次,年初至今,菲律宾比索的跌幅约6%,其中的3.13个百分点,是特朗普当选后贡献的。此外,印度卢比自特朗普当选以来已经下滑3.74%,为15个月以来最大。而韩元则累计贬值4.52%。据调查显示,过去两周,包括人民币在内的9种新兴市场亚洲国家货币的人气均转空,为九个多月以来首次出现这种情形。

央行打算怎么管?

11月27日,央行副行长易纲就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等问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易纲表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表现出稳定强势货币特征。

人民币还是不是强势货币?

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但幅度相对大多数非美货币还是比较小的。从长周期看,人民币也表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过去5年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参考BIS货币篮子和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以及对美元汇率分别升值10.9%、11%、4.4%和8.8%,过去10年分别升值28.3%、33.4%、28.4%和11.9%,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表现出稳定强势货币特征。

如何看待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有所贬值,同时人民币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

观察人民币汇率要采用一篮子货币视角。影响一国汇率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与政治形势、经济走势、股市债市波动和市场预期变化等都有关系。由于国与国之间经济结构迥异、经济周期和利率政策取向不同步,比如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而美国经济正强劲复苏,货币政策已出现收紧趋势,相应的汇率走势也难以趋同,盯住单一货币会积累超调的风险,后续的修正可能引起比较大的震动。而且,在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参考一篮子货币与盯住单一货币相比,更能反映一国商品和服务的综合竞争力,也更能发挥汇率调节进出口、投资及国际收支的作用。

有鉴于此,2003年以来中国一直强调人民币汇率应该参考一篮子货币。2005年的汇改,2010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缓和后继续推进汇改,2015年8月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2015年11月推出三大人民币汇率指数,都是按照既定的思路步步推进,使参考一篮子货币更加透明、规则和可预期。今年年中在英国“脱欧”、全球主要货币大幅震荡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表现出平稳走势,正是“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汇率形成机制顺利运转、取得成效的体现,未来人民币汇率完全有条件继续稳定保持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全球200多个经济体都是中国直接或间接贸易伙伴,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能够全面反映贸易品的国际比价。而中美贸易规模只占中国外贸规模的14%,况且中美的经济周期也不一样,改回去单一盯住美元会使人民币汇率陷入僵化和超调的困境,并不可持续。

换个角度看待本轮人民币贬值

2015年8月11日,央行宣布“强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要参考上日收盘汇率,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此为“811汇改”,也拉开了新一轮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大幕。特别是在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力度,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基于这一原则,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明确宣布人民币已经形成了“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中间价形成机制。

在新的汇率机制下,人民币汇率不再紧盯美元,而是主要盯住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由此一来,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因素更加多元化和更为市场化,人民币对任何货币的双边汇率不再会出现显著高估或低估现象,更加接近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汇率水平。

三个角度观察人民币汇率

第一个角度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过程。“811汇改”前的近一年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始终保持在6.15:1的稳定水平。相应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明显的高估。直到半年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3天内一次性贬值了5%,此为第一轮贬值。2015年末,美元指数再度走强,货币当局吸取了此前的教训,顺势调整了对美元的汇率,此为第二轮贬值。这两轮汇率调整释放了人民币大部分的贬值压力,特别是2016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几乎完全同步的走势,即“美元升时人民币对美元贬、美元贬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充分说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调整主导因素已经演变成美元指数,而非人民币汇率自身调整的压力。

第二个角度是人民币在岸与离岸市场汇率的差价。当前人民币境内外汇市场还未完全开放,相比较而言,人民币离岸市场更能反映国际资本对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看法,形成更为市场化的汇率水平。因此,人民币在岸和离岸市场汇率差价,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是否得到及时调整。“811汇改”前半年多时间里,相比离岸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的在岸汇率存在明显高估。“811汇改”后,二者差价迅速缩小,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汇率差价基本消失。人民币在岸和离岸汇率的走势几乎完全重叠,这再次说明,从经济基本面来看当前人民币汇率不存在持续贬值的压力,国际资本大规模做空人民币的现象并不存在。

第三个角度是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指数的走势。自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以来,大量的分析和研究都批评央行并没有遵循稳定一篮子汇率的政策目标,新的汇率形成机制“有名无实”。事实上,由于CFETS数据的起点为2015年11月30日,此时人民币一篮子汇率指数正处于阶段性高点,回调压力巨大。事实上,进入今年下半年,即便是美元指数大幅回升,无论是BIS人民币汇率指数还是CFETS都保持了相对稳定。这说明今年下半年,货币当局才开始真正实行保持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基本稳定的政策目标。

当前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压力,与“811汇改”后经历的两轮恐慌性贬值明显不同。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当前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是跟随美元指数大幅升值的被动贬值。并且,市场对于人民币温和贬值和汇率波动已经有所适应,再加上央行会参考一篮子货币指数实现人民币汇率稳定,投资者对于人民币一次性大幅贬值的担心较去年汇改之际显著下降。所以人民币连续下跌主要是因为短期承压,市场无需过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