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盛会正在里约火热上演,虽然中国与巴西之间隔着一个大洋,但那也无法阻挡“中国制造”走进里约。
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
本届奥运会的官方徽章和吉祥物都是由中国企业华江文化生产。目前,带着“华江”标签的奥运纪念品已在奥运会的官方商店亮相。
事实上,华江文化已经是奥运会上的老面孔了。2008年和2012年两届奥运会,华江都是奥运徽章特许经销商。奥运会对吉祥物毛绒玩具的布料材质、缝制工艺、玩具造型、图标印刷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华江仅耗时5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到今年5月,已有60多万个吉祥物玩偶从义乌飞往里约
除了吉祥物,中国企业生产的器械装备也在奥运会中为全球运动员创造佳绩“保驾护航”。
金陵体育生产的排球网柱、裁判椅等器材将出现在排球赛场上。2013年,金陵体育与国际排联签约成为官方合作伙伴,一举打破了日本品牌Senoh长达数十年的器材垄断。除此之外,金陵体育也在篮球、田径、手球等多个项目上力争进入奥运赛场。
河北泊头张孔杠铃公司是里约奥运会举重器材的唯一供应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张孔杠铃同样一举打破日本企业垄断6届奥运会杠铃供应的历史。而本届奥运会,张孔杠铃共接到了70套专业举重器材的订单。
由于举重比赛需要使用5种颜色的杠铃片,为克服色差难题,每一种颜色的调光实验就需耗时10多天。在杠铃的生产中,张孔杠铃融入许多创新元素,与多国教练、运动员进行沟通交流,通过使用反馈,增强了杠铃使用舒适度,降低了运动员受伤概率。
在最重要的安保领域,“中国制造”正在为一届安全的奥运会提供“火眼金睛”。奥运期间,中国企业同方威视和浙江大华将提供X射线安检设备和视频监控产品。
与普通的安检设备不同,奥运会的场地往往比较特殊,对于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同方威视巴西子公司总经理陈雍健介绍,比如沙滩排球比赛,安检设备需要在沙滩上安装使用,由于沙滩质地松软,供电可能存在问题,设备可能遭海水腐蚀,因此必须保证产品能适应不同的环境。
另外,本届奥运会中除了巴西近年来让人担忧的经济、政治问题,还有一个让人无法忽视又难以掌控的厉害角色在困扰着全世界运动员——蚊子。
寨卡病毒一度肆虐巴西,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病毒危害性极大,在职业化程度最高的网球和高尔夫球这两个项目上,众多高手都退出了本届奥运会,担心感染寨卡病毒就是他们的退赛理由之一。
巴西一系列灭蚊举措都宣告失败之后,“中国制造”却在里约力挽狂澜,那就是防“寨卡病毒”神器——中国“蕾丝”蚊帐。西班牙媒体《阿斯报》用“国家法宝”来形容中国体操队的蚊帐。日本乒乓球名将福原爱也收到了来自教练汤媛媛送的蚊帐,特地在微博上晒了出来。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中低端制造业,中国的高端制造业也在本次的奥运盛会里大放异彩。
里约奥运会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地铁4号线已于8月1日正式载客运行,奥运期间这条地铁计划每天运送乘客30万人次,高峰期每日减少2000辆路上行驶的汽车,使从里约市区到奥运核心区的用时缩短半小时左右。这条在“奥运地铁”上奔跑的列车,全都是中国制造,生产列车的是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据介绍,为适应巴西客户的要求,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对列车进行了许多特殊设计:车体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能有效抵挡潮湿环境;为应对当地炎热天气,列车加装了“超强”空调;为加强安全监控,所有车厢内均安装了摄像头。
巴西里约热内卢州交通厅厅长罗德里格•维埃拉说:“中国生产的地铁列车已经在里约地铁1号线和2号线上运营了几年,里约州政府和里约市民都对这些车辆非常满意,可以说是百分百接受,因此奥运大部分线路我们都使用中国的列车。”
在奥运村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也出了不少力。在奥运主场馆区的工地上,各种重型机械上的三一重工、徐工和中联重科等中国企业的标志清晰可辨。
中国家电品牌“格力”是本届里约奥运会官方供应商。除了格力,中国企业美的同样中标了里约赛事场馆,美的中央空调进驻了24个场馆和附属设施。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此次在里约奥运会赛场,不仅中国体育健儿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进步。在赛场外,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也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于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近日又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战略任务和改革举措。其中规定,未来五年,中国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要产业,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奋力抢占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制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评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高铁、核电、汽车等一大批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好,符合很多国家的需求和承接能力。”《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也显示:新世纪以来,中国与制造强国的差距缩小了一半,从不及美国指数的30%提高到接近美国指数的58%。目前,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位列全球第四,排在美国、德国、日本之后,处于世界第三方阵前列。
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制造业在整体质量、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品牌塑造上距离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低成本优势日渐消失和新竞争优势正在形成所带来的“两难”局面,使得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更加凸显。针对这种现状,必须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增强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力,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发展愿景,真正推进“中国制造”智能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