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万众瞩目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吹响了养老金入市的号角。那么,这次究竟有多少资金入市?养老金将以怎样的方式,在怎样的时机入市?养老金投资是否安全,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养老金又能否扮演股市“消防员”?
《办法》明确了养老金目前只在境内投资,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30%;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只能以套期保值为目的。
《办法》的发布堪称一石激起千层浪,财经圈众说纷纭,铺天盖地的各类解读着实让人有些云里雾里。不过,只要明确下面七个问题,你就能豁然开朗了!
1一问:资金规模有多大?
30%的资金量有多少?是此前网上传言的1万亿元还是业内人士认为的6000亿元?
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和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两项累计结余合计约3.5万亿。在以前,由于受到政策限制,这笔累计结余3.5万亿元的养老基金只能存银行或者买国债,因而面临贬值的风险。一方面,养老基金存在银行沉睡;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基金的入不敷出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于是,养老金进入投资领域水到渠成。
根据官方给出的数字,因为养老基金要考虑到当期发放,预计全国可以进行投资的资金总量约为2万亿元,根据30%的比例上限,也就是说可以投资股票类产品的养老基金最多为6000亿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孙博算了一笔账,“目前全国基本养老金结余累计3.5万亿,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规模3845亿,这部分资金目前还处于县级统筹,实现省级归集委托难度较大。能够投资主要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2014年底结余规模3.18万亿。”
孙博继续解释,这3.18亿中还包括了和此前广东、山东等地进行养老金投资试点的2000亿,以及个人账户做实部分的1100亿元资金委托全国社保进行投资。此外,各地需要留存部分资金以备日常养老金支付。
“假定各地社保机构必须留存的支付资金期限为三个月,根据财政部社保预算,2015年养老金支出22581.54亿,三个月的资金规模为5564亿。因此,基本养老金真正需要进行投资不会超过2.5万亿,而且运营中实际投资股市资金不会轻易逼近30%的上限,据此测算实际入市资金也不会超过7000亿。”孙博称。
国泰君安宏观任泽平则认为,入市资金不会超过6000亿。
据任泽平分析, 2014年末基本养老金结余3.5万亿元左右,扣除预留支付资金外,可投资资金预计2万多亿元,按股票类投资上限30%计算,最多有6000亿资金可入市。按照保险公司平均股票类投资10%,社保基金20%来估算,预计实际入市资金在15%左右,即3000亿元分批进入。
2二问:资金何时能入市?
虽然《办法》说了即刻实施,但是你真指望今天养老金就大举入市,这是不现实的!
《办法》提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作为养老基金托付投资的托付人,换言之,养老基金的统筹上报首先以省级为单位。
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目前真正能达到省级统筹的省份并不多,许多地区大多只是名义上进行省级统筹,实质依然是由市级、区县级政府管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各个地方养老金上报情况差别很大,数字不能完全体现实际情况,所以最终上报至社保理事会还需不少时间。
“短期对股市难有实质利好。主要原因在于各地资金从筹措到委托需要一定时间,具体的受托机构、投资管理机构遴选也需要一个过程,预计基本养老金实际入市运作要到2016年以后。”孙博如此认为。
民生宏观研究员张瑜认为,以企业年金和社保基金入市经验来看,公布办法到确定基金管理机构要一年左右,之后从确定基金管理机构签署委托协议等,到实际开展投资还要3-6个月。
3三问:谁来负责投资入市?
尽管《办法》并没有直接明示养老基金的运作单位,但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将由社保理事会负责具体的投资运营。
据悉,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于2000年,其主要职能是管理投资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的社保基金,实现这一部分资金的增值保值。作为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与地方政府管理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基金分属不同的基金,资金来源和运营管理不同,用途也存在区别。
根据社保基金2014年度报告显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权益的投资收益额为1424.60亿元,投资收益率近11.7%,远高于同期通货膨胀率。因此根据往年成绩来看,社保理事会有足够资质完成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4四问:资金入市安全吗?
如何确保养老基金的投资安全,是广大参保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养老基金一旦投资出现亏损,谁来承担责任?担心养老基金投资股市安全与否的声音,从来没有消失过。即使是一些社会保险的研究专家也有类似的担心。对此,人社部发言人李忠也作出了回应。
人社部发言人李忠此前曾表示,将来实际运营中,养老基金进入股市的规模与时点,不是由政府操作,而是由授权委托的市场机构具体操作。
李忠表示,养老基金投资将是多元投资组合,有20多种投资产品,可分为安全资产和风险资产。前者如银行存款和债券,能获得稳定的绝对收益;后者如股票权益类产品,有一定风险,但可以获取超额收益。
“股市亏损,不能作为整体亏损”,李忠说,只要合理控制好风险资产的投资比重,就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获取综合的投资收益。
李忠还强调,办法明确,养老基金由受托机构选择托管银行进行托管,除一部分自主投资外,其他要选择有经验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这些机构主要从具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管理经验的机构中选择。
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的年均收益率在8.36%,企业年金的年均收益率在7.87%,“有理由相信养老基金交由这些机构管理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而不能说只要投资就势必出现亏损。”李忠说。
李忠还表示,基金投资万一有亏损,也并不意味着不可挽回。在市场运营过程中,随着各类投资品种市场价格的变化,养老基金的净值也会出现短期波动,办法规定了应对方式,比如说受托机构按照年度净收益的1%提取风险准备金,投资管理机构从当期收取的管理费中提取20%作为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投资亏损。
上海住房公积金中心主任马力认为,国务院出台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借鉴了全国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的有益经验,明确了投资原则、治理结构、投资范围、风控标准,从制度上保证了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投资管理办法所说的资本市场,是包括多层次结构和丰富产品的资本市场,并非仅仅指股市。事实上,养老基金的投资范围既包括了直接投资,也包括了间接投资,既包括现货市场,也包括期货市场。股票类资产投资只是其中一项,且最高投资比例不超过30%。而且,在历年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中,最高投资比例都未达到或超过30%。因此,可以认为,养老基金对于股票市场的投资风险是可控的。只要按制度执行,就会收到既维护基金安全、又保值增值的目标。”马力说。
专家认为,《办法》出台为加快基本养老保险的市场化投资运营基本铺平了道路,使规模巨大的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在制度规范和有效监督下,逐步纳入市场化投资运营的轨道,通过投资运营扩大基金收入来源,提高养老保障的福利水平,减轻中长期财政压力,最终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为老百姓谋福祉的战略目标。
5五问:是否有利促增长?
根据《办法》,如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国有重点企业改制上市,养老基金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参与投资。
量鼎资本管理公司执行董事李春平认为,国内商业保险资金的投资实践来看,保险资金投资如南水北调工程、京沪高铁等关系民生的重大国家项目,不仅能够获取长期稳定的回报,有利于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李春平看来,养老基金投资国企改制,也可以为国家经济转型提供长期资金支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养老基金作为长期投资者,可从专业和公司治理的角度影响项目进程和企业管理,促进提高经营效率。
上述两个领域的投资规模最高可以达到养老基金资产净值的20%,如果以去年养老基金资产净值为基数进行推算,这意味着可以动用的养老基金资金达到4000亿元。
“养老基金将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说。
6六问:能否担任“救火队”?
《办法》公布的时机使得这一举措是否意在救市成为了引起广大关注的问题。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养老金不是证金公司。证金公司旗帜鲜明为救市而来,但是养老金的诉求是跑赢通胀。以分析师的观点来看,养老金入市中长期来看,将有利于完善A股投资者结构、建立市场长效机制等。但与证金公司维稳不同,即将入市的养老金不再是救急的灭火队员;对当前较不乐观的市场走势而言,短期影响或有限。
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市场执行官高松凡说,相对于股市数十万亿的资金量,养老金6000亿左右的入市规模影响不大。“养老金不是用来救市、托市的,它没有救市的功能,也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说:“公众对于养老金市场化运营存在误解,投资并不是简单的‘炒股’,而是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抗击通胀保值增值,通过委托专业机构并辅以专业化监管来保障资金安全。”
任泽平认为,即便2015年后半年开始逐步建仓,短期影响有限。因为基本养老金投入股市总体资金量有限,而且是分批投入,短期对股市影响不大。
“没有‘养老金入市就完成阶段性筑底’的说法。不用妄加揣测养老金短期的操作行为,也不用一味盯着市场的短期走势。”兴业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忆东对此表示。而该观点的另一层解读即为,市场或应从此次养老金入市起,重新相信市场自身的力量,而不再一味依赖政策出手托底。
投资人士温天纳认为,这对市场有一定帮助,但问题是资金量有多大,全球股市剧烈变化后,外资资金撤离的规模很庞大,这不是几千亿的资金就可以挽救的市场,这也要看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信心能否恢复。
在更多分析师看来,养老金入市的确是“重大利好”,但在解读方式上应脱离此前的惯性思维,要以更为长远的眼光,看待其在市场制度完善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张忆东向本报称,此次养老金入市和前段时间证金公司入市有根本性的不同。前期救市的目的是救急、救流动性危机;且前期救市目的已经达成。而养老金入市是为建设市场长效机制、完善价值投资者队伍。
“如果市场永远都是零和博弈的话,是没有希望和出路的。加大对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建设,逐渐改善A股投资者结构才是王道。养老金管理办法的出台,是向正确方向迈出重要一步。”张忆东称。
“养老金入市是大势所趋,但没有具体的时间表。我们不寄望于《办法》出台之后,养老金直接开闸放水,实际效果应该是细水长流。”国金证券策略分析师李立峰总结称。
“可以明确的是,入市的养老金也是市场参与者,也是会根据市场行情走势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不会再以救急、救灾的心态盲目投资,而是以战略投资者的姿态入市。”张忆东也表达了相同观点,并强调称市场行情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此次出台的办法能够给予市场正能量的预期,但是否能立马扭转当前恐慌和悲观情绪,还需要观察。
7七问:国外都有啥经验?
养老金如何入市这个话题不仅在中国被广泛关注,在一些发达国家同样是热点话题。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多年相关经验,已经给养老金入市找到了合适的路径和成熟的模式。不仅养老金入市的规模占GDP比重很大,且投资范围相当广泛,以便降低养老金入市带来的风险。
美国的“401K计划”是国际上公认的较为成功的企业年金运作方式。证监会研究中心就曾提出,我国应借鉴美国“401K计划”,加快养老金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企业年金发展,实现养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英国现行的英国养老金体系主要由“三支柱”构成。第一支柱为国家养老金计划,主要包括对全体符合条件的纳税人提供的国家基本养老金,和对雇员提供的与收入相关联的国家第二养老金,两者都采取现收现付制。第二支柱的职业养老计划和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计划统称为私人养老金计划,这两种养老保险均采取市场运作的模式。
为应对养老金支付高峰的到来,加拿大成立了退休养老金计划投资委员会(CPPIB)。作为全球典型的长期机构投资者,CPPIB通过专业化投资运作,取得的收益率高于同期CPI水平和GDP增长值。
为推进多元化组合资产配置,CPPIB投资于多种资产类别,包括上市公司股票、私募股权、房地产、通胀挂钩债券、基础设施和固定收益工具。大约有800多亿加元投资于加拿大市场(约占总资产48%),其余资产则投资于全球其他国家市场,其中新兴市场股票占比7%。股票配置基本策略是在被动式投资中加入主动因素。
国泰君安分析师徐寒飞曾将经合组织(OECD)28个成员国的养老金入市进行了横向对比,发现海外入市的养老金普遍投资规模巨大。徐寒飞指出,从资金规模看,根据OECD统计,2014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养老金规模占GDP只比分别达到96%、84.6%、74.7%和30.2%。OECD国家平均值达到86%,而2014年,中国养老金规模占GDP比重不到10%。
养老金作为海外资本市场上规模最大、最为重要的长期机构投资者,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具有资产规模庞大,资金来源稳定、投资周期较长、风险偏好稳健等鲜明特征,以保值增值为主要投资目标。
美国养老金体系由公共养老金部分和企业养老金部分构成。在投资风格上,美国的公共养老金部分相对保守,主要投资国债等低风险品种,2000年以来始终保持4%左右的回报率;而对于企业养老金部分,美国政府则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投资。
以“401K计划”为例,员工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股票型、债券型、平衡型等不同的投资方式,企业则按照员工选择将资金委托金融机构进行代客理财运作。“401K计划”的投资策略兼顾了安全性和成长性,长期获得了6%以上的年平均回报率,有效减轻了公共养老负担。
英国国家养老金仅能保证普通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更高的退休待遇主要依靠私人养老金来满足。目前养老金股权资产已占英国股权总资产的一半。并且,英国养老金投资风格力求稳健,更加青睐于风险相对较小、利润更加稳定的蓝筹股。
从更广范围的经合组织(OECD)来看,各个国家对风险偏好有一定区别,加拿大、美国和英国整体资产以均衡配置为主,债券资产占比在25%左右,股票资产占比30%左右,共同基金资产占比20%以上,配置平衡;而希腊、以色列、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养老金资产以固收产品为主,债券投资占比40%以上,股票占比不到20%。
(本文内容由中国投资咨询微信公众号编辑整理。文章内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及决策直接依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