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逆袭”,谁在背后助攻?

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 日期:2015-07-30

近年来,国企改革的问题一直处在风口浪尖,尤其是在当前的新经济发展态势下。那么,国企发展的经济形势到底好不好?国家大力推行的PPP模式又跟国企改革有什么关系?下半年的发展趋势又如何?

1降幅放缓指标回升

近期,国家财政部网站公布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状况。财政部称,6月份以来,各项稳增长政策和改革措施效果进一步显现,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继续向好,主要指标呈现回暖迹象。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情况方面,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6月,我国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217689.8亿元,同比下降5.8%,其中,中央企业132120亿元,同比下降7.1%;地方国有企业85569.8亿元,同比下降3.7%。

营业总成本方面,1-6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成本211173亿元,同比下降5.3%,其中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同比分别下降2.1%、增长0.4%和增长5.3%。中央企业同比下降6.8%,地方国有企业同比下降3%。

同期,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332.9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中央企业8724.3亿元,同比下降3.1%;地方国有企业3608.6亿元,同比增长8.2%。财政部介绍主要行业盈利情况时指出,1-6月,交通、化工、电子和电力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煤炭、钢铁、石油和石化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有色行业继续亏损。

2哪些行业比较给力?

上半年,全部中央企业中,盈利企业占到90.9%,同比增利企业占到63.6%,增利幅度超过10%的企业占到51.8%,电力、化工、航空、水运、机械装备、建筑、电子、医药、旅游、信息服务等十大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交通、化工、电子和电力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幅较大。

曾经严重亏损的煤炭、钢铁行业开始扭亏为盈。数据显示,上半年煤炭行业实现利润6.2亿元,钢铁行业实现利润8.3亿元。这既与行业自身调整进入新阶段有关,也表明此前密集出台的稳增长政策效果正在显现。比如,今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降息、降准,暂缓清理税收优惠,下调工商业用电价格等支持政策等。

以钢铁行业为例,由于房地产等下游行业业绩明显下滑,导致上半年钢铁销售价格走低。但随着6月商品房销售数据大幅度上升,情况有所好转。同时有分析认为,受国家基建及房地产市场政策利好的释放,下半年需求端数据有望出现好转,钢铁行业将进一步迎来利好。

3具有哪些显著特点?

一是整体效益逐月向好。二季度当季同比增利257.5亿元,5月份、6月份利润同比分别增长5.9%和6%,年初效益下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二是多数企业效益稳步增长。上半年,全部中央企业中,盈利企业占到90.9%,同比增利企业占到63.6%,增利幅度超过10%的企业占到51.8%,电力、化工、航空、水运、机械装备、建筑、电子、医药、旅游、信息服务等十大行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三是运营成本逐步下降。上半年,中央企业营业成本同比下降8.9%,销售费用下降8.9%,企业面临的成本上涨压力得到缓解。

四是运营质量持续改善。上半年,中央企业营业利润率较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较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6月末,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末下降0.2个百分点。

4谁在背后助攻?

“受两方面积极因素影响,目前央企经济正在企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陈少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两方面积极因素,一是央企正在不断加强内部控制、降低运营成本等层面改革力度,有利于压低成本,提升利润空间;二是国家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大力推进PPP模式。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今年上半年率先建立了国家部委层面的PPP项目库,发布1043个项目,总投资19700亿元,同时,国家发改委还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出台了《关于推进开放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以此推动PPP项目落地。由于央企管理比较规范,并且信誉度较高,在能源、交通等领域具有优势,因此,PPP项目大规模推动以及落地成为央企新的扩张机会。

1.PPP有助于实现利益多赢

对政府而言,PPP可以拓宽资金来源,解决资金不足;转移财务、建设、运营风险,降低政府风险;政府职能向“裁判员”转变,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提高市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而对使用者而言,多消费多付费,可以确保“用户付费”更加公平;鼓励节约,利于绿色环保;私人部门管理则有利于提高效率及服务质量。

2.模式使得国有企业加快市场化转变

按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相关支持文件,2015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然会维持较高的增速,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约为2.7万亿元。就此推算,2015年全国PPP模式下的融资规模约为2.1万亿元。如此巨大的市场份额,在分配过程中,不仅将充分调动社会资本,而且通过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方式,营造了健康透明且竞争充分的市场。要想在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占据一席之地,国有企业必须加快市场化转变,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3.PPP模式使得国有企业增强社会化程度

在PPP模式中,国有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树立起市场营销和社会营销的观念,将企业利润、消费需求和社会利益三者进行更好的结合。不仅要考虑到如何满足市场的需求,更要务求产品和服务安全可靠,价格公道合理,经营诚实有信,不滥用资源,不污染环境,按要求将企业和项目信息定期向社会披露,真正肩负起国有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4.PPP模式使得国有企业完善制度化改革

PPP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投融资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在PPP模式中,国有企业的竞争战略、治理架构、企业制度、创新管理、激励机制以及企业文化等都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例如,在PPP模式中所有企业都会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趋利避害,做好风险管理——这也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双方在特许经营方案谈判和合同设计过程中的重点。过去,国有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决策管理比较薄弱,如今,如何建立一套既能科学地进行风险识别防范,又具有工作效率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了一大关键问题。

5.PPP模式使得国有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路一带"战略和"互联互通"蓝图的提出,国际化PPP项目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成为中国国有企业不容错过的机遇。中国的企业对外投资虽然处于起步期但发展迅速,呈现出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广泛、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另外,随着国家和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跨国并购(M&A)的案例也逐步增多,具有从单纯"技术、设备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趋势。

5下半年趋势如何?

国资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国家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以及企业降本增效、调整转型效果显现,中央企业对下半年预期普遍有所改善,经济运行趋稳向好的基础有望进一步巩固。

中国企业与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认为,下一步激活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后期稳增长的关键所在,而作为实体经济的排头兵,无论从产业安全还是经济发展来看,国有企业在其中都承担着最为重要的角色。

厘清身份困惑才能明确发展方向。在分类的框架下来明确不同类型国有企业的目标、功能作用和治理规则,并根据分类进行监管。身份明确后,竞争性国企将进一步向民企等多种所有制资本敞开大门,国企的并购重组也会进入新阶段。近半年来,关于国企合并的传闻一浪压过一浪,包括“南船”与“北船”、中石油与中石化、中铁与中铁建等央企都曾被传言或将整合合并。业内人士认为,下半年央企合并仍是热潮。

从管资产到管资本,今天的国企改革已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改革,而是有着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国企改革的推进也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随着国企顶层设计方案的出台,国企改革的目标、步骤、方向、重点都将明朗化,国企改革将进一步加速。

(本文内容由中国投资咨询微信公众号编辑整理。文章内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及决策直接依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