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为啥要建“雄安新区”?

来源于:中国招标周刊 日期:2017-04-25 浏览:2469

 

雄安新区“横空出世”的讯息,如火箭升空一般, 迅速腾升至热搜头条,各种议论纷至沓来。其中有段话令人印象尤为深刻,“1979 年,深圳特区成立,无数人失眠,想着如何去做一番事业,大干一场;1992 年,浦东新区成立,无数人失眠,想着如何下海创业; 2017 年,雄安新区成立,无数人失眠,想着怎么去炒房”。 为应对疯狂炒房团,政府已严令雄安新区楼盘停售、交易冻结,甚至冻结户口迁入。 清明回家,就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保定的暗流涌动,所有人见面不出三句都会问到,“您,买房了吗?” 据说,清明假期期间,雄安新区乃至周围地区,大小宾馆爆满、饭店吃饭等位,炒房团的加入,令原本破败的县城,俨然有了大城市的喧嚣。 其实北京不缺地,北京全市土地面积共 16411 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 6339 平方公里,占比 38.6% ; 山区面积 10072 平方公里,占比 61.4%,而实际建成区面积仅有 2000 平方公里左右。 2015 年北京市统计人口约 2171 万人,即便仅按照建成面积计算,北京的人口密度不但远低于纽约、 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甚至较深圳、上海等地更低。 如果仅仅从人口疏导的角度看,继续扩大发展北京地 区也有很大空间,那么为什么还要不辞辛苦、跨越区划地建设雄安新区? 建设雄安新区的消息公布不到一周,百度地图已经实时更新了雄安新区的具体位置,这个后起的新区,真的来了。

 

为什么要建雄安新区?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这里要引入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群”概念。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 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目前我国最为成熟的城市群即为珠三角城市群, 2015 年世界银行称其已超过日本东京,成为世界人口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 ;除此之外,还有长三角城市群。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规划中,被称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 口最多的区域之一。这些城市群的兴起,主要是依托 当地浓厚的商业氛围,由多个城市各自发展、逐渐联合而形成。 相较于上述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显然还未能建立起经济的紧密联系和产业的分工合作。事实上,相较于北京的繁华,天津的发展一直不温不火,河北就更为落后,资源的虹吸效应使得周边人才不断向北京聚集, 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恒贫的局面。所以,雄安新区既不同于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深圳特区,也不同于构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的浦 东新区,而是作为一个承担被疏解的非首都功能、且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通过资源导流与合理配置,带动周边城乡一体化发展。 设立雄安新区,可以理解为是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而不是城市整体的简单扩张与迁徙,是为了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而进行的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探索与尝试。

 

未来雄安有哪些投资重点?

 根据习总书记指示,雄安新区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发展高端高新产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络,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 慧的城市。因此可以推测,未来几年雄安新区的投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交通市政和污染治理为核心,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雄安新区目前仅是京津冀地区的地理中心,而非完整意义上的交通网络核心,再加上旧有市政道路规格较低,不能承载新区的疏解压力,因此在新区 建设中,以铁路、公路为代表的城际交通网络和市政主干道新建扩建将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此外, 雄安及其周边地区产业主要以纺织、塑料、皮革等轻工为主,但对水体的污染较为严重,要建设成为绿色智慧城市,污染治理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2. 对接首都高校和科研机构,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园区。产业的转移,是以人的迁移为前提,而高端高新产业的转移与发展,则是以人才的转移与积累为基础。因此,只有加大力度对接首都教育与科研资源, 吸引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落户, 发展壮大创新型产业园区,才能达到以科研带创新、 以创新带产业、以产业带人才的目的,在疏散首都人口的同时,实现人才的均衡分布,最终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

3. 完善区域内金融结构,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持。产业的转移,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人才的导流, 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从目前发展来看, 整个河北的金融行业都存在结构不完整、规模相对小、 模式较落后的特点。为了能够更好地支持产业发展和 新区建设,需要逐步设立、引入多元化金融机构,构建完善、系统的金融环境,为雄安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