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黄金时代的背后推手
按照国际标准,中国自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已从2001年的7.1%上涨至2014年的10.06%。据专家预计,2050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推手二:收不抵支的养老金账户
根据《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显示,2011年城镇职工养老金收不抵支省份达14个,收支缺口达767亿元;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额达2.2万亿元,继2007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后,快速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
推手三:家庭结构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老年抚养比已从2000年的9.9人上升到2014年的13.9;夫妻供养4位老人、抚养1个后代的“421”模式已经成为中国过去及未来几十年的主流模式。同时在我国部分大中城市,空巢家庭比例已经超过70%。
推手四:突出的供需矛盾
2014年,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为493.7万。按照国务院规划,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社会养老床位数达35-40张,即使老年人口总数不变,届时全国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达708-809万张,即五年内需求缺口量达215-316万张,新增社会养老住宅潜在需求为5363~7890万平米(以每张床位对应住宅面积25平米计算)。
这种供需矛盾在配套服务方面亦有体现:目前现有护理人员数量为22万人,而符合资格人员仅为2万人;目前国家针对老年餐饮并未有专项拨款,专业提供老年餐饮的餐饮类企业少之又少。这种日渐突出的供需矛盾,推动养老地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养老地产中的先锋范例
类型一:旅游养生型
代表项目:三亚海棠湾国际养生社区
该项目由泰康人寿和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共同打造,以美国CCRC社区(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为管理理念,定位为集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健康体检为一体的绿色国际养生社区。社区包括养生公寓、主题酒店、养生运动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文化学院等功能板块。
结合泰康养老在全国的连锁布局,该项目将成为其它连锁社区的特色医疗与健康管理输出中心。在销售方式上,泰康推出一批创新型的销售模式:以养生公寓为例,海棠湾通过返本销售入住、反向抵押贷款、房屋置换等获得投资的保值增值。
类型二:医养结合型
代表项目:保利·西塘越项目
保利·西塘越项目是以石库门建筑风格规划的亲水类独栋、合院别墅、联排别墅级创新公寓,由上海保利地产开发,保利安平投资负责管理运营。西塘越项目定位于提供“医养结合”的专业养老服务,由康复理疗中心和老年公寓构成。
基于安平投资在医疗管理领域的经验和专业优势,该项目汇聚了护理、康复、心理、营养等多领域的医疗人才和具有服务经验的管理人才,旨在打造医养结合型的连锁机构。
相较于养老地产中常见的一家企业扮演多重角色的问题,在地产开发与医疗管理中均有优势的安平投资进行了合理分工,使得项目的风险分拆与资金匹配更加合理。
类型三:学院养老型
代表项目:绿城·乌镇雅园
该项目由绿城集团与雅达国际共同投资开发,按照规划有养生养老、健康医疗和休闲度假三大主题;以及养生居住区、颐乐学院、国际养老护理中心、医疗公园、养生度假酒店、特色商业区六大功能板块。
绿城集团素以学院养老闻名。在乌镇雅园项目中,颐乐学院将开设包含72门课程的丰富课程体系供学员参加。同时,学院通过组织老年足球队、围棋俱乐部、合唱团等社团,让老年人老有所属。此外,该项目还引入一家专注于康复疗养的高端医院。
养老地产的发展大势
趋势一:盈利模式日趋明朗
养老地产成为房地产企业“圈地工具”的模式已经过时,专注中国养老的企业已在盈利模式上做出探索——如泰康“保险与养老产品结合”模式、绿城乌镇雅园的“学院式养老”、保利的“医养结合”模式。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将成为产业发展主旋律。
趋势二:参与企业多样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1月,全国已经有80多家地产开发企业、10余家保险企业、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养老地产市场,投资金额超3000亿元。尤其是中小型地方房企的参与,将改变目前客户定位过高的局面,充分挖掘中低端养老市场。
趋势三:企业专业化分工
目前涉足养老地产的企业角色定位比较模糊,通常要同时扮演投资商和运营商的多重角色。但是,投资端始终关注资产投入与回报关系,运营端重点关心服务品质与软性服务的收益。因此,企业角色的不断分化和专业的不断分工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趋势四:融资渠道多样化
养老地产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融资模式是决定其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伴随国家利好政策(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的出台,政府与民间在养老产业融资方式的尝试加快,融资渠道逐步呈现多样化趋势。此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正通过PPP模式参与政府养老住宅项目的建设。
趋势五:定位趋向中低端化
目前市场中的多数养老产品主要面向高支付能力、高知、高职的高端老年人群。伴随进入市场企业数量的增加,将有更多企业在中低端养老地产领域加大投资,推动养老地产向普通大众的推广。但是,中低端养老社区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盈利模式仍需漫长的摸索与实践。
趋势六:养老项目社区化
首先,与普通社区“混居”的养老社区模式,能让老年人接触到其他年龄段的居住者,缓解孤独感和失落感;其次,普通社区配备了完备的周边设施,能够提高自理型老人的使用效率、丰富生活内容;最后,可解决老人不愿远离子女独自居住的问题,更贴近传统的养老观念。
趋势七:养老项目连锁化
目前,养老地产的连锁化竞争已经启动。连锁化可实现优势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形成规模扩张。尤其对地产商而言,遍布全国的物业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开发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趋势八:养老智能化
养老产业的智能化是大数据在康复、医疗、护理领域的重要实践,是养老地产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护理效率,减少老年人群对护理人员的依赖,保护老年人隐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智能化技术在养老项目中得到实践。
我国养老地产行业如同一个刚刚学步的婴儿,虽然步伐快速,但仍然步履蹒跚。随着更多优惠政策的实施落地,国民养老观念的进一步转变,先进管理经验的逐步渗透,以及医护团队资源的日渐壮大,国内养老地产的市场潜力将不可小觑,养老地产行业正在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本文系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自微信号中国投资咨询(ID:cicoc_sz),对未注明来源的,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内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及决策直接依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