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发展研究之二:它往何处去?

来源于: 日期:2014-03-14

 前几日,银监会披露了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历经漫长的等待,民企的银行梦终于照进了现实。有梦虽美,筑梦艰辛。试水金融,民营资本如何实现“华丽转身”?风云突变,传统银行如何接招?

 

风往何处吹——设立五标准

 

民营银行到来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根据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两会新闻中记者会上的最新透露,已确定5家民营银行试点。试点方案遵循共同发起人原则,即每家试点银行不少于两个发起人。这五家银行股东组合分别是阿里巴巴和万向、腾讯和百业源、均瑶和复星、商汇和华北、正泰和华峰,选址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等地区。

 

同时,尚福林也公布了五条择优标准:一是有自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二是有办好银行的资质条件和抗风险能力。三是有股东接受监管的协议条款。四是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五是有合法可行的风险处置和恢复计划。

 

这些发起原则和择优获批标准都是未来设立民营银行的风向杆。

 

  

路该怎么走——经营四模式

 

随着首批五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的公布,民营银行的经营模式也浮出水面。民营银行四种经营模式分别是:小存小贷、大存小贷、公存公贷、特定区域存贷。

 

其中,腾讯是“大存小贷”,即做一定限额以上的存款。在传统银行业务基础上,将借助腾讯在互联网行业的优势,围绕互联网金融进行创新。

 

而阿里提出方案的重点是“小存小贷”,即存款额度有上限、贷款额度有上限,服务在互联网上经营的小企业客户。在阿里巴巴的构想中所设立的银行没有实体的银行网点,是纯粹的网上银行。

 

公存公贷是只存贷业务只对针对法人,不对个人开放。特定区域存贷款表示限定业务和区域范围。预计这两种模式将被另外三家试点银行采用。

 

无论采用何种模式,这些都是民营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差异化定位的设立标准。

  

 

“首吃螃蟹”?称称斤两先

 

民营银行最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

 

第一,市场反应快,服务灵活。决策层级少,业务集中反馈效率高,同样的技术条件下业务调整快。而国有银行由于体量大,决策流程长,又有很多监管制约,在面对市场新需求时,往往创新不足。以中小企业服务为例,国有银行的风控信贷指标都由总行设计,更多地是考虑普遍或常规的情况。而中小企业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性和行业细分性,不同经济环境,不同产业是无法用统一的指标来衡量。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小

 

企业市场上,大型国有银行不如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不如城商行,城商行不如小贷公司的原因。目前,几乎所有的金融服务微创新都由民营企业推动。

 

第二,用人成本低,管理机制灵活。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制度源于其产权结构,高级管理层基本上由国家任命,行政色彩浓。而且由于国有产权的特有弊端,风险和利润具有不对称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用人方面存在着较多的“裙带作风”和任人唯亲,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配置。另外,国有银行普遍历史包袱较重,由于承担着公共“义务”不能随意裁员,而民营企业并无太多这方面的顾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一切经营活动都以效率优先。

 

第三,拥有行业背景和技术优势。民资初入银行业多基于自身的优势,展开错位竞争,初期不会与大银行进行正面交锋。以苏宁银行为例,它的重点放贷对象是苏宁平台上的众多供销商。苏宁掌握着他们实际的经营数据,可以有效辨别风险,进而提供银行不敢提供的资金服务。目前,许多商家依赖电商平台为生,有资金或货物压在平台商那里,所以他们很注重自己信用,不会轻易为了一笔小额贷款而毁了全部生意。因此,民营银行在风控和贷后管理上也能比较灵活。这种技术上的优势是纯金融业出身的银行所不具备的。

 

诚然,民营银行也有一定的劣势。银行经营的成功要素包括风控水平、服务质量、品牌信任度、管理文化等。民营银行想做大做强的最大障碍是吸存难,短期内不易取得储户的信任。杠杆经营是银行业的一大特点,如果单纯依靠自有资金放贷,就很难实现规模化和网络化。国有银行隐含国家信用背书,因此能使储户放心存钱。在存款利率市场化还没放开的情况下,民营银行需要创新服务,尽最大程度吸引存款资金。另外,民营银行立足本行业,只擅长细分市场,因而具有很大的系统风险。以苏宁银行为例,其市场重点是电商平台供应链金融服务,一旦苏宁平台在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冲击下日渐式微,那么苏宁银行也将面临风险。从这个角度讲,将钱存在一个贷款客户类型单一的银行中,也是不太明智的。如何将经营多元化,降低系统风险,是民营银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来的是“狼”,还是“鲶鱼”?

 

1、对于传统银行的影响

 

民营银行的到来,短期内并不会对现有银行造成实质性冲击。毕竟民营银行还只是着眼于细分市场,依赖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注重提供差异化服务。从贷款利率上讲,国有银行依然有优势,大型企业客户还是会首选四大行。但国有银行还是被逼作出某些改变,以应对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首先,提高存款利率,以挽留资金。近期五大国有银行已悉数加入存款利率上浮到顶的队伍,即在官方存款利率基础上浮10%。其次,加速布局互联网。广发、平安、中信及工行等银行纷纷调整组织架构。以广发银行为例,去年调整了电子银行部的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将原电子银行部的5个处调整为8个处,正式成立网络金融部。从此,广发银行的网络金融将与中小企业业务、零售业务、金融市场业务并列为该行的四大战略性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也将开启新一轮的组织机构改革方案,改革后,工行总行将形成营销管理、风险管理、综合管理和支持保障四大板块,并视时机成熟增设电子银行部和银行卡业务部两个利润中心。由此可见,民营银行发挥的是“鲶鱼效应”。虽然不能改变现有银行格局,但促使国有银行放弃了一部分利差,变得更加进取。

 

2、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

 

民营银行的批设突显中央金融业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为实体经济传递积极的信号。银行业的长期垄断和高利润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民营银行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这种情绪,并倒逼银行业进行改革,改善服务,减少利差。此外,国家愿意放开最掌握经济命脉的金融领域,也给其它垄断行业的放开提供了想象空间。因此,纯民营银行到来的意义十分重大。

 

对所有金融机构来说,银行都是一个目标。如此大规模的银行申请数,最终有多少家获银监会批准仍然是未知数。不管怎么说,银监会的表态已经开打了民资进入银行业的敞口。我们预计,2014年将会有数十家民营银行相继成立,而排队申请银行的数量有望达到三四百家。随着更多竞争者的加入,银行业的高利润率和增长率也将终结。2013年年末的“钱荒”胜于以往,也印证了“金融脱媒”的趋势。“影子银行”将加大对传统银行的利润侵蚀。但对于实体经济来说,银行业的开放是个极大的利好,因为银行业的充分竞争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渠道,而储户也有望获得更高的资金回报和更便利的服务。

本文为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政府与公共咨询事业部孙博巍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