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日程不断推进,国企改革话题再度升温。 坊间流传,改革顶层方案有望在会后出台,领导小组将“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挂帅”。越吹越劲的“全面深化改革”春风里,又一重大风口已悄然打开。好风凭借力,你准备好起飞了吗?
国资国企改革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所以它总是每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十八届三中会拉开了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大幕。改革基本方向是市场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国家与地方启动了大规模的国资国企改革。但是,这只是精彩大戏的开头。
两会代表热议国资国企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提出,要对不同类别的国有企业,明确其主要特点、发展目标、改革方向,在股权结构、治理结构、人才选拔和评价考核方面,分类推进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五粮液集团公司董事长唐桥在接受采访时提出两点改革建议:一是政府部门应转变职能进行放权;二是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齐步走。应当一企一策,带着问题去改,以问题为导向去改。全国人大代表、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员工持股计划是国企改革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希望监管部门能在相关制度安排上有所突破,提高审批效率,拓宽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
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在做客中国经济网2015两会特别报道节目时表示,国有企业希望民营企业入股,政策方面应该以企业净资产为底线进行定价,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优势结合。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主任赵皖平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认为,目前非公企业参与国企改革还有不少障碍。对此,政府主要任务是搭好台、搞好服务,建议尽快出台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细则。坚持市场导向,尊重企业意愿,不能搞行政“拉郎配”,不能搞一刀切、一阵风。坚持“非禁即入”,允许非公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所有行业和领域。明确国资控股比例、投资形式、退出通道等问题。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涉及到国家安全、机密、军事工业等最尖端的工业,暂时还不可能让民营企业进入,要列负面清单。民营企业存在参与混改后利益得不到保障的担忧,从法律上要保护私有财产权不能受到侵犯,保护投资人的财产权和知识产权;其次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核心就是法人治理结构。
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王太华指出,国企改革需要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即解决一些企业的行政垄断地位;避免国企过度从事竞争性行业,与民争利;避免国企官僚化以及关注国企董事会虚化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指出,尽管当前国企存在一些问题,但不能否定国企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当前国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自身管理和体制机制两大问题。自身管理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建立真正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注重“三重一大”事项集体决策,将反腐倡廉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透明的考核机制等。体制机制带来的问题需要深化改革进行解决。他认为,国企改革需要从以下方面推进:一是政企分开;二是明确不同国企的功能,分类进行改革;三是挖掘各类资本的潜力和活力,有序推进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梁骧认为,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和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健全情况下,资本市场为包括国有资本在内的所有资本建立了客观衡量的标准,任何交易都将通过竞争发现公允价值。在重庆商报邀请李毅中、宗庆后、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围绕发展混合所有制话题的讨论中,他们提出,设立国企改制评估委员会,监督国企改制;制定细则和办法,防止非国有资本被“挤出”,以致挫伤投资人信心;对外资进入把握好度,防止“全盘外化”,避免出现影响“产业安全”问题;明确民资在竞争类企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让国资以“优先股”形式存在,使之成为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盈利水平的硬性约束。
2014年国资国企改革进展 之前的国资国企改革,基本上都是自下而上,以解决其经营困境。
本轮改革中,由于国有企业经营基本良好,改革动力由顶层设计开始,从上而下,以实现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1、国家层级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就需要对国资国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在进行自我革命的同时,也需要外部社会力量的推动。其改革重点主要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资产监管转向资本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并进行分类管理,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保护非公有制的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资产监管转向资本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并进行分类管理,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保护非公有制的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为了落实中央对于国资国企的改革精神,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务院分别在2014年初和10月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随着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企改革中央层面已经基本确立各部委的职能和分工,包括国资委、发改委、财政部和人社部等部委都在积极推进和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已经成为经济改革重点,并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全局。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国企改革要奔着问题去,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月,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
从中央企业层级来看,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进行改革探索。目前,主要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2014年2月,中石化(600028.SH、00386.HK)宣布,以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公司为平台对其所属油品销售业务进行重组。经重组后的销售公司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经营。中石化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之举拉开了中央企业深层次改革的大幕。9月,25家战略投资者以现金1070亿元,认购增资后销售公司29.99%的股份。
自中石化率先宣布开启混合所有制后,中海油、中冶、中石油、宝钢集团、中航科工、中海运、大唐集团、中国电信等多家中央企业也相继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下一步改革方案。交通银行也发布公告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信股份(00267.HK)在整体上市过程中通过配售和可转换优先股引入27名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
2014年7月15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四项改革”试点名单,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简称“国投”)、中粮集团、中国医药集团、中国建筑材料集团、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新兴际华集团6家企业入围试点。“四项改革”试点内容主要包括,在国开投、中粮集团开展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在国药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开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在新兴际华、中国节能、国药集团、中国建材开展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选择2到3家企业开展派驻纪检组试点。
目前,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洛阳玻璃(600876.SH、01108.HK)、方兴科技(600552.SH)相关重组正进行中。根据相关公告,洛阳玻璃拟置出该公司的普通浮法玻璃业务和其他相关资产等,拟置入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公司的全部股权;方兴科技拟购买独立第三方所持有的信息显示类资产。2014年11月,国资委宣布中国华孚集团整体并入中粮集团。国投实际控制的中纺投资(600061.SH)拟收购国投等所持有的安信证券的全部股份,国投中鲁果汁公司(600962.SH)被江苏环亚建设工程公司借壳变身为医疗服务提供商。中国医药公司(600056.SH)吸收合并天方药业公司(600253.SH)后,基本实现通用技术集团医药资产的整体上市,使其具备了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和国际贸易在内的完整产业链。12月3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旗下的启源装备公司(300140.SZ)宣布重大资产重组停牌。
从国资委对国有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的意见,中央企业将在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对并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通过两种调整方法:一是内部调整,主要是行政安排方式,即“四个一批”:授权一批、下放一批、收缩一批、移交一批,调整一部分产能过剩的、效益不好的、亏损严重的、没有办法挽回的企业;二是外部调整,即让社会资本参与进来,搞混合所有制。由此将大幅度减少中央企业的数量,可能只保留数十家规模比较庞大、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行业和核心领域的企业、体现国计民生的资源性的企业,以及科技创新领头行业中的企业。
2、地方层级
相对于国家层级的国资国企的顶层改革设计的缓步稳行,地方国资的动作要积极得多。2013年12月,上海发布第一个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拉开了新一轮地方改革序幕。至2014年底,除河北和西藏等少数地区以外的全国各省市基本上都已经正式公布了国资国企改革方案,安徽、河南和吉林等地则出台了相关的专项改革方案或包含于其它相关政策规定中。
地方国企改革方案大多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改革总目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善企业治理结构、转变监管方式、区分不同企业功能、优化国资布局、经营收益上缴等。其中,混合所有制是主攻方向,并且将集中于战略新兴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实际上,国资国企改革没有最好模式,需要因地制宜。例如,北京特别强调首都功能定位;上海着重突出产业化引领、国际化发展;广东则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实现方式。
由于国家层面的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在2014年一直没有出台,这让部分地区一直观望。各地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以试点探索和个体突破为主。改革方案多数是原则性改革方案,落到实处的还较少。从总体上看,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整体进度仍相对偏缓。
在新一轮的国资国企改革中,国有企业将会进行更为深刻的改革。在这个过程,既会面对原先一直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或老问题的新形式。国资国企改革事关经济体制改革成败,所以务必成功。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急功近利,只求形式,而是应该全面考虑风险或问题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解决问题,深化改革,并由此推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本文作者系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市场与研究部蒋学伟,转载请注明公司、作者及本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