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十五五”时期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重要部署之一。全会提出,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一精神为扩大内需指明了方向,凸显了持续扩大内需在当前一段时期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全会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提升至新高度,其核心逻辑在于应对全球经济变局与国内转型需求。数据显示,2021—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2025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进一步升至53.5%,较上年提升9个百分点,内需作为经济“压舱石”的作用愈发凸显。这一部署既回应了当前外需复苏乏力(2025年1—8月出口增速同比回落2.1%)的现实挑战,更着眼于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下表是从战略重心、实施逻辑、市场建设、投资维度四个不同方向,对“十四五”时期的政策导向与“十五五”时期的新部署的对比。可以发现,政策精准发力、破除难点堵点目标明确,更从投资于物转向物与人并重,大幅增加科技创新投资等根本性转变,从过去的单点发力迈进到系统协同的新跨越阶段。
|
对比维度 |
“十四五”时期政策导向 |
“十五五”时期(四中全会)新部署 |
|
战略重心 |
侧重消费扩容与传统基建投资 |
强调“惠民生促消费+投资人、物并重”,双轮驱动 |
|
实施逻辑 |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侧重“补短板” |
供需双向发力,提出“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闭环 |
|
市场建设 |
初步推进统一大市场,聚焦“立规则” |
攻坚“破堵点”,明确清除隐性壁垒、降低物流成本等量化目标 |
|
投资维度 |
以“投资于物”为主,重点投向传统基建与制造业 |
物与人并重,新增人力资本投资、科技创新投资等核心方向 |
可见,“十五五”时期内需战略的顶层设计已从规模追求转向质量与效能并重。这一宏观范式的升级,需要具体而有力的政策方向来承接。全会提出的“惠民生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便是这一战略落地的核心支点。具体到政策方向,在全会精神指引下,消费提振与有效投资“双轮”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内需新引擎。
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59万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消费表现尤为突出,零售额同比增长5.2%,高于商品零售0.6个百分点,文体休闲、通讯信息等服务类消费实现两位数增长,电影票房同比增幅更是达到20.7%,印证了消费结构从实物主导向服务引领的转型,为市场扩容提供了“硬支撑”。
“十四五”时期侧重通过消费券、补贴等短期刺激手段拉动销量,而本次全会精神更强调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通过稳就业促增收夯实消费能力(2025年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4.8%),另一方面通过“智慧商圈”“线上线下融合”等场景创新激活消费意愿,新型消费占比已从2021年的15%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23%。此外,以下重点消费领域也有新突破:
1.升级类消费爆发: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9.6%、11.5%,反映居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升级;
2.政策撬动大宗消费: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家具类、家用电器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1.3%、25.3%,较上年同期增速翻倍;
3.下沉市场激活:县乡市场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38.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4.6%)快于城镇0.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持续释放基层潜力。
在消费结构的升级下,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消费领域正在出现良性循环。例如新能源汽车领域,消费者对长续航、智能驾驶的新需求引领车企加大研发投资,推出符合需求的车型(如比亚迪海豹07、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这是“新需求引领新供给”的典型案例。而新车型、新供给,又催生了消费者对快充、智能座舱的新需求,带动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24.4%,同时刺激充电桩、电池材料等产业链投资增长28%,形成良性循环。
全会明确“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打破了“十四五”时期以基建、制造业为主的投资框架。2025年前三季度,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37亿元,同比增长5.8%,但投资重心已从传统线路向高铁网、物流枢纽倾斜;同时,人力资本投资加速落地,1-8月全国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2.6%,商业航天等高端产业投资增速超30%,凸显“科技+人才”的投资新方向。
另一方面,针对“十四五”后期民间投资乏力问题(2024年民间投资增速仅1.2%),全会提出破除准入壁垒。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2025年三季度民营制造业投资增速回升至3.1%,其中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投资增长超15%,民营经济组织总量达1.85亿户,占经营主体比重96.76%。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与“十四五”时期的“两新一重”投资相比,全会新增“数据要素投资”“绿色低碳投资”等方向。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零售量突破850万辆,同比增长24.4%,高能效家电销量占比超60%,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8.2%,投资的“创新驱动”与“绿色导向”特征愈发鲜明。
消费结构升级和投资质效优先的转变,共同构成“双轮驱动”的核心动力。然而,引擎的马力再足,也需要通畅的“道路”和高效的“传动系统”来保障,通过破除堵点、构建闭环来铺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尽管“十四五”时期妨碍统一市场的规章已废止1200余件,但隐性壁垒仍存。目前,地方保护导致区域商品流通成本增加15%~2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达14.7%,较发达国家高出5~6个百分点,要素跨区域流动效率仅为发达经济体的60%;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仍存在数据接口不一、各省甚至各市都需要购买CA证书造成要素流通障碍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预期政策将从三个方面入手:
1.清壁垒。全面取消企业本地设点、强制采购本地产品等歧视性政策,建立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强制统一接口标准,全国一个CA通用到底等,预计每年可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超千亿元。
2.优物流。推进“干支仓配”一体化与多式联运,目标2027年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降至13%以下,仅这一项预计即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0.3个百分点。
3.通要素。试点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放宽超大城市落户限制、推进数据确权交易。2025年已促成跨区域土地交易超20万亩,数据要素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发展蓬勃,未来可期。
供需双方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动态平衡,能够最大化资源配置效率,缩短市场响应时间,并通过即时反馈不断修正和强化价值链,最终形成自我造血、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使整个消费生态具备强大的韧性。构建供需闭环的主要实践路径有:
1.建立需求端精准响应机制:依托大数据监测体系,建立“消费需求—产业供给”传导通道。例如针对“Z世代”对智能产品的需求,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5年前三季度智能家电销量增长32%;针对银发群体养老需求,新增养老服务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5%,实现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
2.供给端创新激励政策:与“十四五”时期的普惠性支持不同,2025年,各地纷纷推出“创新供给奖励”。如北京市通州区集成电路设计产品首轮流片奖励,重点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展多项目晶圆(MPW)或工程产品首轮流片(全掩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流片费用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单个企业奖励金额不超过3000万元。
激发消费潜能绝非单一政策所能奏效,必须坚持多维发力。在需求端,要着力稳定就业、完善分配制度、织密社会保障网,夯实“敢消费”的基础;在供给端,要以高质量的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愿消费”的需求;在环境端,要央地分工合作,优化消费场景、破除市场壁垒,营造“放心消费”的氛围。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形成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筑牢坚实的内需根基。
1.以《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为抓手,构建“增收-保障-提质”全链条促消费体系。一是通过提高养老金、医保补助等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超3亿人直接受益;二是聚焦“一老一小”、文体旅游等领域提质服务消费,推广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升级大宗消费,扩大以旧换新覆盖范围,优化汽车、住房消费政策;四是改善消费环境,落实弹性休假、清理消费限制,强化消费权益保障,从能力、供给、环境三方面激活消费市场。
2.央地责任明确划分。中央层面聚焦规则统一与跨区域协调,地方层面侧重落地执行与场景创新。例如中央出台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地方则结合特色打造消费地标——2025年已培育省级智慧商圈120个,县域商业综合体超500个,形成“全国一盘棋+地方特色化”的实施格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内需战略的部署,实现了从“规模拉动”到“质量驱动”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消费升级与有效投资的双轮发力,统一大市场与供需闭环的双向突破,以及政策协同机制的全面落地,我国正逐步构建起“自主可控、韧性强劲”的国内大循环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89.2%,较“十四五”末期提升2.4个百分点。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入实施,强大国内市场不仅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更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源源不断的“中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