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投融资的视角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 日期:2024-12-13

12月11日—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举世瞩目。会议全面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

自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后,中央各部委陆续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如财政部的12万亿化债举措。因此对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内国际更是充满期待,关心中央最新定调及未来政策走势。下文将从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谈起,围绕地方政府投融资相关问题,对这次重要会议,特别是本次会议明确的地方政府投融资领域重点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从会议提法的变化看当前经济面临问题

时移势易,不同时期我国所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是迥然不同的。

202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强调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202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时我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问题;202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

对比来看,2022年的预期转弱,到2024年已经逐渐造成实质性的经济困难,如企业生产经营、民众就业增收等。

因此,我们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较前两年更为严峻。国家对此已有深刻的洞察和科学的判断,我国经济社会相关问题也已经暴露,下一步就是对症下药,助推经济筑底反弹。

二、恢复社会预期和信心是关键

本次会议强调,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

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同样高度重视提振信心,分别提及4次“信心”和“预期”。如何恢复社会预期与信心?除了加大政策支持经济的力度外,对于政府部门,要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对于社会,要加强预期管理,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提升政策引导力、影响力。

中国经济引擎转换的大时代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做好五个方面的统筹: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这五大统筹的背后,是我国经济引擎转换的大时代背景。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旧动能的顺利转换是关键。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引擎换挡期,正从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型城镇化,向以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为主的工业现代化逐步转变。城镇化飞速发展的增量红利时代已然远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实体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制造强国、实业兴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对投融资平台公司而言,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实现从基建融资到产业投资的转变,将成为平台转型的关键。

2025年地方政府投融资工作的三个重点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3次提及基础设施,要求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基础设施只字未提,而是提到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两重”和“两新”项目建设。具体来看,在地方政府投融资领域,国家明年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充分利用专项债。会议强调,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专项债券资金的投向领域将逐渐扩大,比如2025年会新增土地储备专项债;合理扩大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降低地方政府资本金的配套支出压力。预计2025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会达到4.5万亿左右,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带动扩大社会投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二)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会议指出,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持续支持“两重”项目和“两新”政策实施。2024年1万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发行完毕,其中用于“两重”建设的7000亿超长期特别国债分三批全部安排到项目,另安排3000亿用于加力支持“两新”工作。预计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规模将达到1.5万亿-2万亿,各地政府应尽早储备谋划项目,争取更多额度的超长期特别国债。

(三)深入推进国企改革会议要求,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5年是国企改革新一轮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各地国资监管部门和投融资平台公司要结合自身实际,通过逐步“退平台”、市场化转型等方式,促进本地区国企发展,圆满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各项要求。

 

总的来看,本次会议的力度是超预期的。政策组合首次搭配“更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力度空前,我们理应对政策的力度和实效充满期待。

展望未来,各地政府和投融资平台公司要充分利用货币和财政的宽松政策,做好投融资规划,通过债务重组或置换,降低融资成本。同时,积极谋划“两重”和“两新”项目,紧扣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的政策,争取更多债券资金落地。

最后,要将地区经济发展和平台转型置于中国经济发展引擎转换的大背景下思考,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地区经济和国企改革的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