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监看两会】系列六:走进“十三五”开局之年

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 齐飞 日期:2016-03-16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事实上分为两大块内容:一是“十三五”规划纲要,二是2016年的重点工作。

 

“十三五”:非凡时期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首次针对“十三五“规划进行了重要阐述,“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规划,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规划。“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梦的第一个宏伟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十三五”规划是新一届领导人执政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五年里该如何走得既稳又好,对于第二个一百年的开局至关重要。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五年,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一个转型的重要关口。

 

这是一个发展关键期。和本世纪前15年不同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逐渐消失,出现的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这是一个动力转换期。“十二五”的下半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以及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动力开启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

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期。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加上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际贸易低迷萎缩、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革调整,让形势更为严峻复杂。中国已经跨入世界舞台的中央,而国内外各种安全风险叠加交织,给治国理政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

这是一个转型碰撞期。3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去的5年,双重转型叠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6.49亿的网民规模世界第一,人民群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高涨,国家治理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

面对十三五的关键时期,如何突围、如何发展,政府的十三五规划给出了答案,即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主线。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在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在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在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在社会保障层面,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2016:关键之年
 
 

 

2016年在中国经济大周期中的意义非常多元:既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连续六年持续放缓的中继。受中国经济自身周期和国际经济大周期的影响,经济继续下行的态势不会改变,“明斯基时刻”若隐若现。五年后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可以说,这个开局之年实在太重要了。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峻,我们要做打硬仗的充分准备。” 将2016年GDP增长目标定为6.5%—7%,这是1995年以来第一次通过区间来制定经济增长指标。之所以区间制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2016年不确定性很大。一个基本的判断是: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延续过去六年的下滑,过去积累的风险和问题层层叠加,旧的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熄火,新的增长动力一时半会培育不起来。政府宏观政策因为过去几年的透支,特别是“4万亿”的透支,回旋余地已经不大。因此,2016年中国经济的大气候仍然属于寒冬,在行业过剩、结构性调整背景下,很多企业、很多行业能不能活下来恐怕是头等大事。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样的重大历史判断并没有变。企业层面,在过去的发展中,普遍关注增长速度、规模扩张,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走出了一条“铺摊子式”的发展道路,但对发展质量、内部能力建设方面的关注往往不够。在转折性的十三五,面对来自经济社会变革、技术颠覆革新、产业革命转型叠加影响带来的挑战,企业更要通过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把握一带一路、国资国企改革、互联网+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等以创新驱动发展,强化集团管控、组织管理、人力资本管理等提升企业软实力,才能真正在复杂多变的历史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系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自中国投资咨询,对未注明来源的,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内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及决策直接依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