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监看两会】系列二: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七大国企改革信号

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 董彬 日期:2016-03-10

2016年两会,一万九千字的政府报告中76次提到“改革”,8次提到“国有企业”,涉及国企改革的篇幅之大,“干货”和“实招”之多,在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并不多见。篇幅背后反映的是2016年政府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的决心,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已非常明确。

自2015年9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与《指导意见》配套的11个文件相继印发,其他相关配套文件也基本成熟,“1+N”文件体系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2月,国资委以央企为重点的“十项改革试点”落实计划全面展开。随着改革的文件体系基本形成,国企改革在2016年将迎来政策落实年。本次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态度也再次呼应了政策文件体系的要求。

从报告中看出,围绕提质增效这一核心目标,加大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力度;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建过程,优化国有资本结构布局;抓好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规范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落实监事会监督职权,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降低重点领域准入门槛,推进混改试点工作,或将成为国企改革下一步重点。

 

信号一

国有企业、农村、投融资、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有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正在显现。

 

 

有序推进”、“成效正在显现”,这是对前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和成果的充分肯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开启国有企业“全面市场化”的改革阶段。从央企启动“四项改革”试点,到《指导意见》和“1+N”配套文件的陆续出台,再到“十项改革试点”落实计划的全面展开,本轮国资国企改革动力强劲,顶层制度准备充足。

 

信号二

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

 

 

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国企领域部署供给侧改革,明确提出,要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并将其列入2016年重点部署的八项工作,明显是要倒逼国企改革 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对经营性亏损央企,既限定了“出清”时间,又给出了“复活”的政策出口与路径。未来兼并重组必将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中心枢纽,这一过程需要克服的障碍和困难很多,要想真正发挥出兼并重组带来的预期产业效应,关键在于建立公开公平的规则,合理完善的企业选择、进入和退出机制。

信号三

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国有企业瘦身健体,增强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要求“压缩产能”、“兼并重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未来相关行业的国企必然面临大量裁减冗员的问题。国企工人转岗、分流或下岗待业等问题亟待解决。

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职工分流、历史遗留问题仅笼统地提到“多渠道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本次报告中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则给出了具体的财政预算。中央层面划拨转专门款项,为国有企业积极主动地解决此项工作免除了后顾之忧。

 

信号四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今明两年,要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是“深化国企国资改革”,重点在于“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变为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上升到提质增效攻坚战层面,充分说明了国企改革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今明两年明确了国企改革的时限要求,提质增效点出了改革矫正原有要素配置不合理问题的最终目的和推进国企改革的使命,结构调整“三批”可以看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央企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将会顺序展开。国企改革也将成为破解当下经济困局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健康发展,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活力。

 

信号五

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市场化选任方式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

 

 

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笼统提法相比,本次报告方向更明确,措施更具体。股权多元化成为重点和主攻方向,外界诟病的国企内“一股独大”局面将有望改善。曾被市场高度关注的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去年并未写入报告。而本次报告中,员工持股作为混改的一种方式被明确提出,预示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将或有实质性推进。

 

信号六

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提出“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本次报告中,不仅从产权改革领域再次强调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并明确“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赋予地方更多国有企业改革自主权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是重视基层首创精神的体现,也将成为今后政府工作新的着力点。地方国企是实体经济重要载体,自然是本次改革的关键所在。国企改革将在2016年迎来政策落实年,下一步地方国企以市场化为主导的改革,将进入全面加速期。

 

信号七

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

 

 

一直以来,“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行业都是国有资本集中的重点领域,也经常被划入“垄断企业”的范围。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仅点到加快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本次报告则提出了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等明确支持性字眼,意味着原本门槛较高的行业将逐步向非国有资本敞开。国企混改领域也将在2016年后实现较大突破。

2015年9月,《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出台,释放了关于国企混改的“信号”,提出,引导国有企业首先在子公司层面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资委即将开展的“十项改革试点”中,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垄断领域将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通过引入非国有资本多元化投资,形成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有效放大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影响力,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国企改革任重道远

 

 

在顶层方案体现出的大方向和原则指导下,各地也陆续释放出国企改革信号,重组整合、混改、资产证券化等已成为各省国企改革的重点目标和任务。上海、广东、重庆、山东、北京、湖南、江西多地对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资产整合、兼并重组均出台了明确的鼓励政策。国企改革孕育的崭新管理模式与公司形式,必将激发出新一轮改革活力。

国企改革任重道远,需要解决的问题仍有很多。国企“从管人管亊管资本”转变到只“管资本”的改革效果仍需检验。简政放权,放宽准入,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等政策有待实质性突破。高管限薪、股权激励、双轨制运行等举措存在激化企业内部冲突的可能,而员工持股很有可能只是有限而非普适。沿袭渐进式改革的路径模式,地方政策落地与企业对接仍有待进一步落实。

(本文系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自中国投资咨询,对未注明来源的,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内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及决策直接依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