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新需要。近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纲领性要求,为政府与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推动城市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并孕育着新的投资机会。
城市发展弊端凸显,《意见》出台正当其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飞速发展,城镇常住人口数量由1978年的1.72亿人增加到2014年的7.49亿人,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4年的54.8%。不仅相关统计数据可以佐证,而且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成就举世瞩目,但也随之产生了不少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此次《意见》出台,为“城市病”开出了治疗的“良方”,可以说正当其时。
《意见》内涵丰富,是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是纲举目张,体现新理念。《意见》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上,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二是内容丰富,指向明确。《意见》从强化城市规划、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等城市发展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领域,8个方面提出了30条纲领性举措。具体包括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加强建筑设计管理、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大力推进棚改安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恢复城市自然生态、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加强垃圾综合治理等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支持领域,可见,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非常明确。三是政府城市管理能力要求更高。《意见》对依法制定城市规划、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加强建筑安全监管、切实保障城市安全等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意见》的内容非常丰富全面,是指导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街区制”不是重点,还有PPP和投资新机会。《意见》出台后,很多机构、专家对其主要内容在媒体上做了解读,解读角度各有不同,也有解读偏题的,比如这几天在微博、微信、互联网等新媒体热议的“街区制”话题。鉴于篇幅有限,笔者在此不对《意见》内容做全面解读,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街区制”不是《意见》的重点,之所以被热炒,主要是其与市民利益密切相关。实际上,《意见》的其他内容也与市民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将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意见》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与此对应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新举措,为PPP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由此也带来了许多投资新机会。
2015年以来,PPP作为城镇投资、建设、运营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试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积极成效。国家发布了60余份文件,PPP制度不断完善;各地公布推荐的PPP项目达6650个,计划总投资约8.7万亿元,涵盖了轨道交通、环境保护、城市公共事业等多个领域,实现签约项目数量达755个,吸引社会资本总投资达1.8万亿元,对稳投资、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中央《意见》的出台,将为PPP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有的发展机遇。
PPP将进一步受到重视。《意见》对城市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要实现上述目标要求,老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需要更新,新的基础设施也要按照《意见》要求来建设管理,不仅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加强城市设施运营管理,这与PPP的功能完全一致。可以预期,《意见》出台后,PPP将更加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和推崇。
PPP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从《意见》明确的城市发展方向看,PPP可在以下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一是历史文化风貌,包括老建筑的维护加固、旧厂房的改造利用,以及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都可以通过PPP模式引入专业的合作方来实现。二是棚改安居工程,包括城镇棚户、城中村的改造,以及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等。三是地下综合管廊。四是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五是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绿地等设施,以及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六是海绵城市,包括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等。七是城市自然生态恢复,包括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以及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污染土地治理,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八是污废处理,包括城市污水收集处理、中水业务经营、垃圾综合治理等。九是城市智慧管理,包括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城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PPP的版本需尽快升级。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思路需要从注重建设向规划、建设、管理并重转变,要更加注重规划和管理在提升城市品质中的重要性。《意见》对今后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对城市管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包括加强建筑安全监管,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强化法律责任追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等等,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监管更加严厉。目前国内多数地方PPP更多注重项目招商,轻视了项目的后续运营监管,需要对PPP的制度做进一步完善,制定升级版的PPP制度。新制度要更加注重发挥PPP在降本增效、改善服务绩效、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更加注重引入多元主体竞争、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更加注重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平等契约和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更加注重建立权责清晰、成本费用与价格收费及财政补贴有效联动、能促进企业持续改善绩效的激励机制;更加注重发挥专业中介的咨询服务作用,进一步提高PPP项目运作的质量,做到PPP项目的方案规范、程序规范、合同规范等。
《意见》的新要求,必然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关的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部分行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产业,并蕴育新的投资机会。
部分行业迎来发展春天。一是咨询及设计产业。《意见》提出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核心,推广街区制,提高城市设计水平,培育和规范建筑设计市场,保护历史文化风貌,这对咨询及设计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开辟了新方向。二是公共服务产业。《意见》明确城市的公共服务将更多的采用PPP和政府采购的方式,将激发社会资本进入此行业,从而加快其发展。三是公共交通设备。《意见》明确到2020年,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大城市达到30%以上,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对轨道车辆及设备、公交车辆(新能源巴士)及其管控系统的需求较大,与之相关的产业将可能迎来较快发展。
将催生一批新的产业。一是绿色建筑新产业。《意见》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此产业若能发展起来,以后城市建设就是搭积木了,即使是大拆大建,也不会尘土飞扬,这为传统钢铁、水泥企业去产能指明了方向,即在自有产品基础上,根据客户需要生产装配建筑的模块和部件,从而带动装配建筑模块及相关产业加快发展。二是绿色节能新产业。《意见》明确,要大力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与之相关的新产业可能会快速发展。三是生态修复新产业。《意见》强调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城市自然生态,由此也会促进生态修复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资本有新的投资机会。前文中三个传统行业将迎来发展春天,三个新产业将可能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企业、项目可能存在较好的投资机会。可根据尽调情况,对其进行股权投资、并购投资、财务投资等等。也可以在股票的二级市场上,踩准政策支持节奏和买入时机,选择与上述6个行业相关的上市公司,购买其股票。
(本文系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自中国投资咨询,对未注明来源的,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内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及决策直接依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