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下称《消费升级指导意见》),提出增加服务有效供给,扩大服务消费需求,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下称《新消费指导意见》),部署消费升级来引领产业升级,明确了坚持消费引领,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坚持创新驱动,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坚持市场主导,以公平竞争激发社会活力;坚持制度保障,以体制创新培植持久动力。并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来增加新供给,满足创造新消费,形成新动力。
国务院连续两天发文提振“新消费”,到底释放了哪些新信号?
《消费升级指导意见》、《新消费指导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凸显。2011年到2014年,GDP分别增长9.3%、7.65%、7.67%、7.40%。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GDP为48.8万亿,同比增长6.9%;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同比增长12.0%,但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17.8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7.9%。可以说,国务院连续两天发文力挺“新消费”,是国内投资增速放缓和进出口下降情况下的必然应对之举,由此“第三驾马车”的消费,特别是近期跃入舆论视线的热词“新消费”,必然会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1未来会有哪些“新消费”?
根据国内消费新结构、消费新热点、消费新模式、发展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新消费指导意见》明确了六大“新消费”领域:
一是服务消费。具体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等教育培训消费,健康管理、体育健身、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等健康消费,家政服务和老年用品、照料护理等养老消费,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消费,以及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邮轮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消费。
二是信息消费。具体包括互联网与协同制造、机器人、汽车、商业零售、交通运输、农业、教育、医疗、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跨界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相关技术研发和产品服务。
三是绿色消费。包括从生态有机食品向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节能节水器具、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商品和服务拓展;生态农业、新能源、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领域技术研发、生产服务能力提升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时尚消费。包括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产业及其消费产品,以及中高收入群体规模壮大所产生的通用航空、邮轮等传统高端消费。
五是品质消费。包括更加安全实用、更为舒适美观、更有品味格调的品牌商品消费。
六是农村消费。包括交通通信、文化娱乐、绿色环保、家电类耐用消费品和家用轿车等,以及适宜农村地区的分布式能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水电路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2未来如何实现“新消费”?
为保障“新消费”能有效落地并发挥效果,《新消费指导意见》中明确了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强助推新兴领域发展制度保障等18项创新制度和强化财税支持政策、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等三大政策支撑体系。应该说,这些政策举措设计非常完善,关键是要抓好政策落实,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需要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实施细则,以尽快让《新消费指导意见》落地,尽快发挥其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同时,为更好地发挥“新消费”的经济社会效应,社会各界不仅要关注“新消费”的六大领域,还应重点关注和把握以下关键要素:
一是“新消费”需要“新供给”。近几年来,每到重大节假日,中国游客在欧洲、日本等抢购当地商品的新闻不绝于耳。据统计,2014年,中国海外游支出由2013年的1290亿美元上升至1650亿美元,增长幅度达到27.9%。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部分国人的从众心理外,更多的还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质量不高,个性化产品不丰富,不能满足中高收入群体生活品质升级的需求。因此,未来中国的实体企业需要加大市场需求调查和研发创新的力度,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政府应提高产品的国家标准,以倒逼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并加大打击伪劣产品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力度,为新产品、“新供给”的推出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是“新消费”需要“新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居民的消费升级。比如,很多先富群体喜欢自驾游到祖国西部的名山大川,但很多名山大川由于公路、铁路还没有修到而去不了。再比如,国外穿戴高科技、汽车无人驾驶等远远领先于我们,而这些领域的新产品也是我国先富群体的最爱。目前,国家财政部的PPP示范项目236个,总投资约0.84万亿元;国家发改委公布PPP项目为1034个,总投资约为1.97万亿元;河北等19个省级政府分别发举办了PPP项目推介会,涉及的PPP项目为3410个,总投资约为4.98万亿元。因此,政府应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建立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引入PPP模式,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新兴产业领域的“新投资”,以更好地支撑和满足“新消费”。
三是“新消费”需要“新税政”。2011年个税起征点已经上调到3500元,已经四年没有调整了。一方面工薪所得占个税之比已达60%以上,已经偏离了调节收入差距的设计初衷,正如格力总裁董明珠所说:“民营企业老板所有私人花费的钱,都可以拿到企业报销,个人几乎没有税收,我500万元收入交完税后到手才200多万”。另一方面,个税起征点偏低,没有综合考虑纳税者的家庭因素。比如一个家庭中丈夫的工资收入很高,但妻子没有工作,孩子还未成年,按照目前的个税累进制,需要缴纳高额的个税。这实际上降低了大部分工薪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也就制约了他们的消费升级。同时,国内对中高端商品的关税率过高,再加上国际知名品牌商们的歧视性定价策略,导致同样的商品在国内的价格远远高于国外的价格。因此,政府应加快个税制度改革,藏富于民,提高中间阶层的实际收入,让他们有能力、能放心的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多在国内设立更多的中高端国际商品购物免税区,同时加大打击国际知名品牌商不公平的定价行为,以便中高收入阶层不出国门就能买到心仪的商品和服务。
四是“新消费”需服务“新二胎”。今年国家实行全面放开二胎的新政,据人口专家梁建章估算,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新生儿规模预计在250万左右。七座的小轿车、母婴产品、高端教育、育婴、奶粉、玩具、儿童服饰、少儿培训等均会产生较大的需求。因此,投资者和实体企业应提前关注上述领域,不断地丰富相关产品的供给,并提高产品质量,以更好地满足二胎政策落实所产生的新的消费需求。
五是“新消费”需关注“新群体”。未来10年,中国三大“新群体”特征凸显。中产阶层正在兴起,具体包括已拥有自己的不动产,家庭年收入是当地平均收入的1.5倍及以上的人群。CHFS最新的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中产阶级成年人约为2.04亿人,占成年人口比例为20.1%。先富阶层数量巨大,目前中国内地个人总资产千万级的高净值人群数量约121万,亿万级的高净值人群约7.8万。老龄化群体不断壮大。据统计,2014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755万人,占全国比重10.1%;据测算,2050年老龄化将超过40%,老年人消费将会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因此,投资者和实体企业应提前关注和研究上述三大群体的新需求,及时推出新的消费产品,提升他们的消费和生活品质。
(本文系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自中国投资咨询(ID:,对未注明来源的,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内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及决策直接依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