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董明珠在采访中称:“脱离了实业,互联网什么都不是。中国不能没有马云,但不能有太多马云。至于董明珠嘛,越多越好。”虽是一句玩笑,但董明珠此言无疑指向了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互联网浪潮的核心问题。那么,汹涌而来的“互联网+”对中国制造究竟是危机还是机遇?面对“马云们”的咄咄攻势,“董明珠们”又应该作何选择?
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及全球化战略的主要产业,制造业在中国始终扮演重要角色,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中国制造业拥有与全球相同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将把中国制造业带向转型升级和融合跨界的新阶段,制造企业将面对全新的竞争规则。
1全球制造业竞争态势如何?
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迅速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重新审视制造业,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美日德等国家实行制造业新的分工,强化全球化战略,由本土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建立全球营销网络,开展总装与营销,加强对制造技术的控制,而将生产、组装工作外围化、外部化,自2009年以后,发达国家制造业纷纷回流至本土,从2009年到2010年德国制造业比重由19.8%上升至22%,日本由17.8%上升至19.7%,技术创新中心与制造业中心分离的趋势更加凸显。
中国是全球制造中心,政府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发展的根基,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2000年到2015年的15年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由6%上升到36%(中国工业与信息化部),高端装备制造占整体制造业的比例接近20%。但总体上,中国制造业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区域发展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高端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产业价值链以加工、组装为主,处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弱、结构不合理的产业链中端,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
2“中国制造”将何去何从?
当前中国人口增长变缓,用工成本日渐高企,能源和效率需求、环境保护、人口结构变化和城镇化对制造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高度定制化、小批量的订单大规模出现,从产品设备转向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成为市场主流,机器人技术、增强现实、机器视觉、超高速3D打印等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制造领域,制造企业将由制造、组装、贴牌向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拥有核心专利的自主高端价值链转移,新制造业呈现网络化、服务化、生态化的趋势发展。
一、网络化。制造业的网络化分为三个阶段,经营生产的物联网化、管理沟通的互联网化、前两个阶段的融合演变。适应制造业高精度、标准化、绿色产品的要求,芯片、传感器等智能元器件和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将在生产环节得到广泛应用,生产流程智能化日益完善,经营生产将实现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软件与硬件重叠交错、跨界融合。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快速渗透,将形成企业与员工的社交网络、企业与客户的社交网络、以及企业与供应商的社交网络,三张网络以企业为节点相互融合构成企业的社交互联网,管理沟通实现互联网化。M2M(man/machine 2 man/machine)的交互需求引导企业物联网与互联网融合,分散的个体、客户、需求、设计、生产、管理、销售通过融合网络进行有机对接,以“集成需求-分散制造”的模式,实现由“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变。
二、服务化。信息网络技术正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向跨界融合企业转变,跨国企业集团呈现出明显的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中国的汽车、通讯设备制造、IT、机械制造、家电等制造企业,不断加大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营销、售后、品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服务环节投入,将技术资源、管理资源、品牌资源、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等服务要素转变为知识资产,开拓出更多的、新的商业机会。互联网浪潮下的新制造业以信息化和服务化为核心特征,精准改善产品的设计、研发、质量、销售成效,大数据在能源行业成效已经开始显现,远景能源将风力发电运营管理与软件技术、信息技术的结合,将风机发电效率提升了20%。
三、生态化。伴随着产品智能化、装备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围绕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导权的竞争将成为制造业变革的核心,对产业至关重要的节点从知名品牌企业转变化平台企业。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中包括消费者、智能产品(含生产智能机器、软件工具集、物理信息系统、第三方APP等)、通信网络,以及各级供应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的来源由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转变为生态经济,企业间的关系由以大企业为中心的网状结构向去中心的网状结构演变,制造业边界从机械、装备、控制集成等专业细分转变成融合跨界,载体将从空间集聚向强联系的全球化协作转变。如汽车行业生态,研发和制造将越来越开放,客户参与和定制比例越来越重。智能硬件将成为汽车重要组成部分,操作系统使汽车向新的智能移动终端转型。O2O闭环模式将打破4S经销独占后服务体系,基于互联网的、结合数据的后服务层出不穷。
3大变革下,如何调整?
新制造业的演变趋势不可逆转,企业抓住互联网浪潮的基于,顺应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组织架构、生产模式、服务方式方面做出调整和变革。
一、组织架构。小型化、专业化将成为新制造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出路,企业组织架构应随之变革,以快速的响应团队架构应对客户和市场需求变化,部门职能以需求为中心,分工逐渐模糊化,按照整体事项的类别划分团队,管理权限下沉,强化内外资源的整合能力,塑造竞争的优势。
二、生产模式。智能制造业工业操作系统和通用平台将组成最坚固的Wintel联盟,欧美知名互联网和制造业巨头已完成雏形产品开发和布局,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机会存在于中间件和垂直领域应用。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制造业企业需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生产要素进行逆向整合,开展自动化改造,加强软件和硬件的融合,开发标准化、模块化、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创新商业模式,掌握行业数据,构建产业生态。
三、服务方式。围绕增强产品效能,拓展在线维护、产品体验、个性化设计服务。围绕提高产品交易便捷性,拓展融资租赁、物流和电子商务服务。围绕提高产品线效能,加强供应链整合,提供专业化产品集成服务。围绕客户全方位需求,实现从基于产品的服务到基于需求的服务。
本文系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自中国投资咨询,对未注明来源的,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内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及决策直接依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