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来源于:中国招标周刊 日期:2017-09-21 浏览:4862

 

经过2015年的火热和2016年的发展,PPP模式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逐步建立,为社会资本的参与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财政部PPP中心第四季报显示,截至2016年9月末,我国旅游类PPP项目共592个,涉及总投资6115亿元,呈稳步增长态势。可见,我国旅游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PPP 模式势必进一步助推旅游产业的发展。

 

PPP模式适用旅游产业

【在旅游产业公益性和经营性兼备的条件下,PPP模式可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双重优势.社会资本可在合法获得项目用地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引入国际知名文化品牌等方式,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旅游产业兼具公益性和经营性,这种双属性的特征与 PPP 模式十分契合.许多旅游景观依托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公共资源,有赖于地方政府主导进行保护和规划,并加强相关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旅游产业具有的较强的经营性质,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运营商进行合理的设计规划以及高效的运营管理。

因此,在旅游产业公益性和经营性兼备的条件下,PPP 模式可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支持和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双重优势,通常采用 BOT(建设—运营—移交)或BOO(建设—拥有—运营)的方式,运用于文化旅游、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领域。

社会资本可在合法获得项目用地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旅游+地产”等方式,提升旅游项目对消费者吸引力,全面提高旅游服务品质,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依据对国内外局势的分析,旅游产业具有较大的投资机遇。不论是入境旅游带来的导游翻译服务、传统文化演出等服务需求的增多,抑或是国内消费转型到红色旅游、主题公园、特色小镇、养生旅游、隔代旅游等带来的需求增长,以及国家政策指明的乡村旅游、医养旅游、文化旅游等多个方向和旅游产业跨国并购,都展现出较大的投资机遇。而旅游产业公益性与经营性兼备的特点,较适用于PPP领域。相信 PPP模式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方式的不断创新,将进一步助力旅游产业的发展。

 

稳中有增的入境旅游

【随着中国持续推进签证、航权、购物等旅游便利化政策,“互联网+旅游”的不断发展完善,为入境旅游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一带一路”政策为入境旅游开发指明了重点方向,2017年入境旅游稳中有增。】

2016年黑天鹅事件频频上演,美元表现强势的同时,人民币创下自1994年以来年度最大跌幅。一般而言,对人民币汇率的预测逻辑为 :美联储加息预期上升,跨境资本从中国流入美国,美元指数上升,人民币汇率贬值。

在人民币贬值的推动下,入境旅游由前几年的衰退周期转为复苏周期的基础进一步稳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预计达1.38亿人次(含港澳台),国际旅游收入1200亿美元,分别增长3.8%和5.6%。

随着中国持续推进签证、航权、购物等旅游便利化政策,“互联网+旅游”的不断发展完善,为入境旅游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一带一路”政策为入境旅游开发指明了重点方向,2017年入境旅游稳中有增。与入境旅游相关的长途交通、导游翻译服务及相关商品销售等,都将随着入境旅游的火热而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旅游业新的投资机遇

【“旅游+”主要将旅游产业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文化等重点领域相结合,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乡村旅游、医养旅游、文化旅游等形成新的投资机遇。“全域旅游”主要通过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

鉴于旅游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对促进经济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都有明显贡献,国务院、银监会、旅游局等部门均相继出台了加快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业改革的相关政策,提出的“旅游+”与“全域旅游”概念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旅游+”主要将旅游产业与国民生活及乡村、健康、养老、文化等重点领域相结合,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乡村旅游、医养旅游、文化旅游等形成新的投资机遇。

“全域旅游”主要通过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达到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旅游交通接驳、智慧旅游等方面。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建立健全,国际游客持续增多,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旅游设施逐步发展完备,服务水平逐渐提高,我国旅游产业将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我国旅游业对 GDP综合贡献率达11%,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率超过 10.26%。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还可以与旅游业相关的横向产业不断融合,最终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整合和提升。在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文明素质等方面提升的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的建设。

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达11%,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但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产业相比,国内旅游发展依旧存在明显的不足。

从供给端看,我国旅游服务业水平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备,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景观等硬件设施,加强服务、文化等软实力的提升,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营造良好的环境。

从消费端看,我国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依然偏低,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测算,我国 2016 年旅游人次居世界第一,旅游总收入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旅游消费仅为 151 美元,与美国的 831美元、日本的 867 美元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背后显示出我国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

在我国庞大消费群体的基础之上,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建立健全,国际游客持续增多,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旅游设施逐步发展完备,服务水平逐渐提高完善,我国旅游产业将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