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 2013 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目 前已进入全面落实阶段。本文从“一带一路”建设四 年来的投资、贸易情况与央企、民企参与情况等方面, 梳理一个更全面的“21 世纪丝绸之路”发展报告。
投资、贸易建设成果一览
四年来,“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 度和成果远远超出预期,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 :“丰 硕的成果表明,‘一带一路’倡议顺应时代潮流,适 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
“一带一路”建设正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 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截至 2015 年末, 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 11 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协 定,与“一带一路”56 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 协定,“一带一路”沿线 18 个国家建设有 53 个经 贸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包括加工区、工业园区、 科技产业园区等),为双边投资、贸易等合作提供了 法律保障。
此外,中国还将在“一带一路”沿线的 23 个国 家建设 77 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 35 个境外经贸合 作区处在“一带”的沿线国家,42 个境外经贸合作 区处在“一路”的沿线国家。其中含盖的国家及地区 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 罗斯、白俄罗斯、匈牙利、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及东 南亚地区、南亚地区、非洲地区等。
投资方面
2016 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 53 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145.3 亿美元,同比 下降 2%(主因 2015 年基数较高),主要流向新加坡、 印尼、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2013 年以来,中国对东南亚、中亚和南亚等主 要“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上涨, 中国对三个区域直接投资占世界总投资的比重亦有所 上升。相对而言,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直接投资则稳 中趋缓。2014 和 2015 年三地总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 12%和 37%,主要为中国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分别 增长 8%和 87%(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占比 80%以上)。
吸引外资方面
2016 年 1—12 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 资新设立企业 2905 家,同比增长 34.1%,实际投入 外资金额 70.6 亿美元,同比下降 16.5%。2016 年以 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同比大 幅上升,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大幅回落,部分原因 为高基数,其次为新设企业家数与投资额并不一定成 正比。
贸易方面
根据商务部公布数据,2016 年 1—11 月,中国 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 8489 亿美元(出口 5234 亿美元、 进口 3255 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 25.7%。 2013 年—2016 年间,中国对东南亚、中亚和南亚、 美国和欧盟进出口占比均有所提升,对南亚和中亚、 西亚和北非地区进口额占比有所下降。
出口方面
2013 年以来,中国对东南亚、美国、欧盟和南 亚、中亚地区的出口占比有所上升,对日本出口占比 有所下降,西亚和北非占比相对平稳。东南亚、中 亚和南亚三个区域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的 14.4%上 升到 17.6%。其中,东南亚出口占比由 10.7%上涨到 12.2%,中亚和南亚两者占比由 4.1%到 5.4%,西亚 和北非出口占比保持在 4%左右。
进口方面
2013 年—2016 年,中国对东南亚、欧盟、日本 的进口额占比有所上升,美国持平,对中亚和南亚 地区、西亚和北非地区出口额占比下降。东南亚、 南亚和中亚三地占比由 13.3%上升到 14.1%,主要 为东南亚 10.6%上涨到 12.4%,中亚和南亚占比则 由 2.8%下降到 1.7%,西亚和北非进口占比由 9% 下降至 5.87%。
央企成为“一带一路”主力军
目前,央企仍然是“一带一路”的主力军,央企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为民企走出去创造完备的路线、交通、资源、产业园区等基础条件,形成“国企搭台,民企唱戏”的格局。
2015年7月,国资委发布《一带一路线路图》,发布了“交通丝路”、“海上丝路”、“空中丝路”、“能源丝路”、“电力丝路”、“信息丝路”六个部分的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行业主要分布在交通、海运、航空、能源、电力、通信等领域。涉及央企为中交集团、中国中铁,中国海运、中远集团和招商局集团,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南方电网、中国国家电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
2015年6月,央企境外资产总额从2.7万亿元增加到4.9万亿元,年均增长16.4%。境外营业收入从2.9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年均增长12.2%。截至2014年年底,共有107家(现在减少为102家)中央企业在境外设立8515家分支机构,央企境外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中央企业总体的12.7%、18.3%和8.6%。
对外承包工程方面,2016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8158份,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同比增长36%;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7%,同比增长9.7%。
民企作用日渐突出
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产业投资高端化、企业抱团走出去、从发展中国家进军发达国家的趋势明显。华为、联想、长城、三亿重工、吉利、红豆、万达等大型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成果。
2015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382亿美元,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平分秋色,其中国有企业占50.4%,非国有企业占49.6%。而在2006年国有企业占比81%,2006-2015年国有企业占比逐渐降低,非国有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2015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8261.9亿美元,第三产业占比75.2%,第二产业占比24%(采矿业53.9%、制造业29.8%、建筑业10.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第一产业占比0.8%。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
短期来看,一些“一带一路”投资项目可能确实存在投资回报率不高、财务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一方面,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玻璃和船舶等行业均处于明显的产能过剩状态,这些过剩产能除了限产减产,还可以通过增加需求的方式来解决,“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恰恰为我国过剩生产能力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有利于我国国内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加快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往来融合,有利于我国更便捷地从这些国家获取资源品、能源品,也有利于我国对这些国家商品输出,提升我国贸易长期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在考虑投资收益时,我们既要立足当前,突出效益原则,也要着眼大局,强调战略支撑。
我国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风险:
一是地缘政治风险,部分东南亚国家政局不稳定、政权更迭时有发生,导致这些国家没有明确的长期发展规划,给国际投资业务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二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均衡风险,沿线各国发展模式差异较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不同,一些地方存在贸易保护主义障碍。
三是经营性风险,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大部分是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资金投入数量大、时间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双边、多边经贸合作机制为之保驾护航。我国已同56个国家和区域合作组织共同发表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并且签订了相关谅解备忘录或协议。此外,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中国——东盟10+1等多边合作机制也不断取得进展。未来,我国应继续大力推进双边、多边合作协议的签订,加强高层领导人互访及高峰论坛等政治外交活动,深化互信,寻求利益契合点,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平稳发展。
(来源:中国招标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