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安静地打个车而已,而已...

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 日期:2015-02-11

1月6日,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表态称,将大力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非法运营的社会车辆,而目前多个打车软件提供的所谓“专车”服务,实际上多属于私家车参与客运运营的“黑车”经营,是此次重点打击的目标。自此,北京成为继南京、上海、沈阳后,又一个叫停“专车”服务的城市。做为滴滴专车的使用者,刚抢到的打车红包还没用上,就看到了这样的消息,实在是无力接受。在感受过专车服务的好后,又怎么舍得和它说再见呢。

专车服务是兴起于2014年下半年的一种特色叫车服务,它以滴滴、快的、易到用车等打车软件为平台,用户在平台上发布实时或预约用车信息,并从舒适型、商务型、豪华型中指定所需车辆类型,司机根据路线判断抢单后提供服务。与传统出租车相比,专车服务定位中高端客户,车辆品质高于一般出租车,且服务周到。在专车服务中,司机不仅准时到达,还会主动帮助乘客提拿行李,给乘客开关门,同时专车上都备有纸巾、矿泉水和充电器,乘客可按需使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各大打车软件都在全力推广此项服务,各种红包、代金券铺天盖地,使得专车服务的使用价格与一般出租车相差不大,这着实收买了不少人心,专车服务借此迅速于2014年底,在各大城市站稳了脚跟,稳稳收纳大批死忠。

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市场上获得认可的新事物,却在它刚刚立足之后,被管理部门定性为非法,其命运岌岌可危。那在管理部门眼中,专车服务错在哪儿了呢?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没有出租车运营资格。虽然各打车软件服务公司均表示,其平台下的每辆“专车”均经过人工审核, “专车”车辆均来自汽车租赁公司,专车司机都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协议,“专车”具备正规运营资质。但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专车”司机并未与汽车租赁公司签订协议,“专车”实为司机的私家车。司机及其所驾车辆,都没有参与出租运营的资格,实际上就是在变相为乘客提供黑车。交管部门表示,即使是租赁企业派车、劳务公司派人,它所提供的服务是一种门到门、计程、按次计价的典型出租车服务模式,汽车租赁公司的租赁资质不能替代出租车运营资质,一旦发现也可根据《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4条等规定,予以处罚。

二、价格高,扰乱市场。以滴滴专车为例,其舒适型专车起步价15元,每公里2.9元,遇堵车车速缓慢时,还需收取低速费3-5元/5分钟。以笔者从公司到家的9公里路程做比较,平时打车费用约为30元,使用滴滴专车舒适车型的价格在55元左右,如果选择商务型或豪华型专车,则费用将近百元。相同路段,专车的价格是出租车的2-4倍,这一价格缺乏合理性,是对现有出租车价格体系的扰乱。

三、乘客安全难以保障。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司机及车辆都由出租车公司统一登记管理,司机都经过公司挑选,其直接危害乘客的情况较少发生。但是在专车服务中,由于存在私家车运营的情况,司机直接致害乘客的风险较高。同时如果乘客乘车时发生交通事故,在传统出租车上,出租车公司将承担部分赔偿责任。但在专车服务中,理赔和乘客权益都得不到保障。

其实乘客安全、价格都不是重点。现有的打车软件公司会对每一位专车司机进行登记,车主的信息被全部留存,同时每辆专车都被GPS定位,与一般出租车相比对司机的监控更严密。每位乘客下单后还获赠人身安全险用来保障乘客的安全。某种程度上,乘坐专车其实比出租车更为安全。在价格方面,虽然确实比出租车收费高,但是收费标准明确,乘客上车前就知晓,乘客对于专车服务的选择完全是其自愿的市场行为,根本没有约束的必要。

真正的核心是隐藏在出租车运营资格背后的利益问题。根据北京市交通委发布的数据,北京出租车总数为6.6万辆,这一数据10多年来从未变化。出租车公司垄断了出租车经营权这一稀缺资源。随着北京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出行量的不断增加,在打车难不断加剧的同时,出租车公司却因为这种垄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在北京一辆出租车一月的 “份子钱”已涨到了惊人的9600元,司机师傅每天起早贪黑挣到的钱一半以上都进了别人的腰包。而如果是想买一个出租车牌照自己运营,那至少需要50万元,还得顶着不能过户的风险。而这时,专车服务的进入解决了人们出行的问题,但却威胁到了拥有出租车运营权的既得利益者。也该是时候打破靠着高额“份子钱”坐收渔利的出租行业旧模式了,由市场说了算,赋予专车服务商相关运营资格,通过建立新的出租行业监督管理体系,在打破出租行业垄断同时,实现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让每一位乘客在今后的出行中,都能享受到专车一般的服务,不再因无车而焦急,拒载而愤怒。

本文为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皛之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