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锂电是否能够破除“里程焦虑”

来源于:陈思涵 日期:2021-04-01

导语:

3月30日,雷军在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的结尾抛出“炸弹”,正式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引起高度关注。

前日晚,小米随手机新品一同发布超级快充硅氧负极电池,并高调宣布将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应用于手机;另一方面,年初,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参与国内某电池企业增资。小米在电动汽车的成本大头——动力电池领域的一系列动作引人遐想。

小米会不会在汽车上延续“价格屠夫”的神话?会不会推出低价、长续航的高性价比动力电池?新能源车市场会不会掀起“价格战”?无论答案如何,动力电池产业都将迎来一轮技术提升。其中,已经进入消费市场培育期的固态锂电,无疑是2021年新能源产业迈出的坚实一步。

01 固态电池潜力何在

新的一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迎来新的起点,攀向新的高度。2021年1月,蔚来汽车公布交付车辆7225台,同比增长352.1%,连续第六个月创品牌单月交付数新高。在一年一度的NIO Day上,蔚来发布旗下第四款量产车型兼首款轿车NIO ET7,搭载150kWh固态电池包。该电池包不再采用业内主流的液态锂电池技术,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计划于2022年第四季度交付,推动NIO ET7最大续航里程达到1000公里。

 

这些数字是否只是天方夜谭?固态电池能否支撑续航里程的极限提升?

 

02 液态电池弊端显露

 

便捷性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对汽车的接受底线和核心需求,可简明体现为汽车的行驶时间、充能时间与对应的行驶路程,其决定性因素是汽车储能及配套动力系统的本质理化属性。燃油车在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充分享受了燃油高能量密度带来的便捷性红利,相应产业形成了强大的路径锁定。随着能源革命展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液态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寿命等方面大幅优于其他二次电池体系,配套车型便捷性随之提高,因此成为行业主流的技术路线。

 

随着“里程焦虑”不断推动技术边界,能量密度攀升,液态电池的安全性愈加难以兼顾。电解液和隔膜的较高化学活性也影响了高能量密度正负极材料的应用。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2025年的目标(400Wh/kg)可以依靠正极材料由高镍三元向高容量富锂锰基材料转变实现,但基本到达极限。而要想实现2030年目标(500Wh/kg),固体电解质层面的突破是一条必由之路。”汽车储能及动力系统的格局势必再度革新。

 

03 固态电池机遇与挑战

 

固态锂离子电池以固体电解质为主体取代电解液和隔膜,稳定性有效提升,并有希望兼容更高能量密度的正负极,在能量密度、循环次数、稳定性、安全性、快充等综合性能方面高于传统锂电池。从长期来看,固态电池因其自身特性优势将成为下一代电池路线解决方案。

 

根据中南大学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预测,预计 2021-2025 年固态锂电池进入市场培育期,固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 300Wh/kg-400Wh/kg,届时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达到 300-500 公里,固态锂电池逐渐占据部分车用电池市场;预计 2025-2030 年固态锂电池步入成熟期,单体电池比能量冲击 500Wh/kg,届时纯电动汽车的续航达到 500 公里以上,固态锂电池成为车用电池市场主流,而液态电池则基本退出车用动力市场。

 

固体电解质已形成有机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大体系,并不断取得研究进展。聚合物体系工艺最成熟,是率先实行商业化使用的体系,但其性能限制了它的发展。氧化物与硫化物在化学性能、加工成本、集成效果、量产难度等方面各有优劣,预计两大技术路线将形成长期共存、互为补充甚至互相借鉴的趋势。

 

 

目前固态电池仍处于早期研发过程中,材料体系构建、工程实践和商业化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挑战,需要解决电池内阻大、制备成本高等问题。展望未来,固态锂电池将首先包含部分液态电解质以取长补短,然后不断减少液体的使用,逐步实现从半固态到准固态,最终到无液体的全固态锂电池。

 

随着技术趋于成熟,固态锂电池的成本价格也将不断下降,对于液态锂电池的替代效应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高工锂电预计,中国 2020-2030年固态锂电池的出货量将高速增长,至2030年或将突破 250GWh,渗透率达到20%-30%,结合 SNEResearch预测,2030年固态锂电池成本价格约为0.8元/Wh,可以初步推断2030年我国固态锂电池市场空间或将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实现超过百倍的增长。

 

04 多国并进 推动发展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加紧研发生产固态电池,为未来5-10年设定了发展目标和技术规划。美国在实验室的推动下衍生了众多初创公司,主要以聚合物和氧化物电解质为主;欧洲主要参与国有英国、德国、法国等以大众、宝马投资初创企业为主;日本把发展全固态电池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专利居全球首位,以硫化物固态电池为主;韩国以电池、车企为主导;中国主要走氧化物、聚合物固液混合路线,部分企业已进入中试阶段。当前已有部分国内外固态电池企业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商业化进展,如辉能科技、清陶能源、丰田、QuantumScape、Solid Power等纷纷跟车企进行合作,未来几年将有不同产品应用在整车中。

 

锂离子电池产业化已走过30个年头,2021年电池技术也将进入新的变革周期。在国家和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技术的方向,有望能够破除“里程焦虑”,进一步推动汽车电动化这一美好蓝图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