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实录 | 王小文:地方政府债务改革背景下的PPP和融资平台转型

来源于:中国投资咨询 王小文 日期:2016-10-24

今天我讲的内容一共有四个方面。第一,跟大家讲讲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情况。第二,着重讲近两年PPP的发展和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第三,讲融资平台转型的问题。第四,跟大家做一下总结和展望。


 

一: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情况

我们把目光拉回到2012年,这时候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和欧洲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我们国内当时面临着怎样的情况?金融危机后,我国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这种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导致了当时政府债务激增。具体的债务有多少?当时社会各界舆论纷纷,很多机构做了预测,摩根大通14万亿、高盛15万亿、里昂证券18万亿,原财政部长项怀城甚至说超过20万亿。债务问题成为摆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面前的难题,他们对此非常重视。2013年,国家审计署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做了全面审计,得出了一个数据:截止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一共有10.89万亿,如果加上担保和救助责任债务,共计17.9万亿。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债务问题,该怎么办?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一整套的解决办法,请看下图:

首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非常重要,我们国家未来所有的改革都可以在这个文件中找到它的根源。当时《决定》一共出台了16项内容,其中第5项专门谈到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一共有三个方面:1.税务制度改革。2.预算改革。3.中央和地方实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这三个任务是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财政部门重点要做的事。今年财政部楼继伟部长在两会结束之后的记者问答环节,提到我们目前的财税体制改革没有达到预期,主要是在财税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实权划分方面两项工作推进较慢,预算管理改革成效不错。

预算管理改革就是我们后续要关心的,预算管理改革的标志是《预算法修正案》的审议通过,其中包含规范政府举债行为的要求。依据这样的逻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年43号文)出台。43号文提出了四方面的内容,我们今天谈到的两块都包含在里面。第一,规范举债管理,提到了剥离融资平台政府的职能。第二,推广PPP模式。之后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的出台,吹响了两部门推进PPP模式的号角。通过上述逻辑,我们清楚现在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PPP和融资平台转型,其逻辑起点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

新华网发文《2015,中国地方债务管理改革元年》,通过梳理,我们了解到,国家在地方政府债务改革方面,具体开展了如下举措:

第一,清理核实2014年末地方政府存量债务。2014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4万亿元,债务率约为86%,低于100%的风险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

二,确定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2015年8月,国务院报送《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对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实行限额管理。此次提请审议的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是16万亿元。2016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约为17.2万亿元。

第三,发行2015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015年全国人代会批准的年初预算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总额度6000亿元,总计发行地方债3.84万亿。

第四,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2015年,财政部向地方下达置换债券额度3.2万亿元,主要用于偿还当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务本金。将地方融资成本从平均约10%降至3.5%左右,预计将为地方节省利息2000亿元。2016年中国地方置换债额度为5万亿。

下面我们回到43号文,它提出了四项内容,目前都在稳步的推进。我重点讲第一个,规范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是省级政府,举债方式就是发行地方债,参照美国的市政债。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推广PPP模式。这两种方式被称作开明渠。另外还要堵暗道,即剥离政府融资职能,把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规范化。

二:PPP的发展和第三批示范项目解读PPP是现在非常热的话题。通过刚才的逻辑分析我们知道了起初它是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一个手段。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提到:“在当前创新城镇化投融资体制、着力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的背景下,推广使用PPP模式。”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也表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攀升,运用PPP的机制创新,针对适合项目选择性地适当降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有助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减少地方债压力。”

另外,从每年财政部的工作报告——《关于去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今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看,提到PPP的次数,2014年0次,2015年3次,2016年7次。此外,2016年在报告中特别增加一段落: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研究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法的立法工作。出台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标准化合同范文和分行业合同。推动PPP融资支持基金顺利运行,带动更多项目落地实施。严格规范运作PPP项目,确保项目实施质量。昨天刚刚出台了PPP项目财政管理办法。我预计,今年底之前,一些PPP领域的行业合同范本也将陆续出台。 PPP为何会从一个配角到如今如此受到追捧?我认为PPP有它几个重要的属性,最核心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李克强总理在第一次答记者问时,说未来要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顺,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

PPP还能很好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掌舵而不划桨,发挥社会资本作用。

第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中国城镇化率是56%,达到中等发达国家需要70%以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 社会存量资本的盘活,激发市场活力。

第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城市建设方面,由单一的政府供给变成由国企、民企、外企等各类社会资本来供给。

2014年至今,PPP的总体发展情况是:截至2016年8月底,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已收录10,313个已实施或待开发的PPP项目,覆盖19个行业,总投资预计12.3万亿人民币。
再来看第三批示范项目。财政部PPP示范项目是一个样本,能部分反映出我国目前PPP推广落实的具体情况。以江苏省为例,2016年省级第一批PPP入库项目共计131个,总投资2100亿,财政部示范项目入围14个,总投资263亿。本次示范项目申报:1174个项目,涉及总投资近2.3万亿元。最终项目审批:516个项目,占申报项目的44%,投资总额1.17万亿元。从行业覆盖上来看:第三批示范项目覆盖了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农业、林业、科技、保障性安居工程、旅游、医疗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和其他18个一级行业。

第一,地区分布:山东、云南、安徽、河北是居前四位,2015年第二批示范项目,河南省一枝独秀,达到了41个,占到了所有示范项目(206个)当中的20%,今年相对来说降低了一点,但是前面五位的占比达到了44%。总体来看,PPP项目区域的集中度比较高。

第二,行业的覆盖范围:总体来看集中在这么几个领域:交通运输、市政工程、城镇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这些领域的投资额和项目数都是最大和最高的,投资规模占比是87%,项目数占比是70%,可以看出这次示范项目行业的集中度比较高,这也是这次的示范项目的一个特点。

第三,项目投资规模情况: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表格:

最多的区间是1到5万亿的项目总投资区间,一共有168个。再下来是5到10亿区间的项目为111个,其实政府也有引导,是以中小项目为主,尤其是把能够吸引民营资本参与的项目优先作为示范项目,体现了国家在政策上的引导。
第四个,示范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见下图):

这是我们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做的一个对比图,第一批只有30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的投资是60亿,非常高。第二批有所下降,达到了32亿,到今年是22.69亿的平均投资规模。说明项目的体量总体来讲在变小,投资规模小一点对于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的介入会有很好的引导。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年多,国家PPP发展的情况。

第一,国企和民企之争,尤其是国进民退的话题。从2014年初到今年9月底PPP签约落地的一共有1000多个,1.7万亿的总规模。通过统计发现,民营企业占比只有28%,大部分还是国企。我们也接触了很多PPP项目,发现很多项目都是国有企业获得的。我认为未来国家在政策引导上会对民营企业多一些扶持,但具体落实情况,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第二,PPP的分工。我刚才讲到PPP是由发改委和财政部两个部委发文,并分别推进,这种状况持续近两年。直到今年八月份,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切实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16]1744号),明确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农业、林业以及重大市政工程等“6+1”个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PPP工作由发改委推进。另外,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养老、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由财政部具体推进。前面提到的PPP立法工作,由国家法制办牵头推进。至此,两部委相爱相杀两年多的纠结终于得到解决。

第三,政府购买服务。近两年,一些地方为尽快上项目,通过“假的”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进行基础设施融资,或者通过固定回报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方式,借PPP之名,行变相融资之实。这种现象既会影响PPP规范推广,也可能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各地的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投资人就公益类基础设施的融、投、建、运签订政府购买服务协议,同时为对投资提供付费保障并满足金融机构的融资要求,由当地人大作出决议将购买服务期内的政府购买服务付费纳入当地财政支出预算。这种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可以实现基础设施的融资目的,同时还可规避PPP“复杂繁琐”的操作和审批流程,也不受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限制 ,绝对的“一举三得”。对于此,中央的要求是:我们要按照“规范发展”的要求,不能只求PPP发展的一时之快,这样很可能会重蹈覆辙,再次使PPP异化变形、野蛮生长。

PPP通过这两年多的发展,是不是步子跨得有点大?国内现状是:PPP爆发了“洪荒之力”,两年多时间,全国PPP项目数已超过1万个,投资规模达到12万亿元,而几个PPP大省单省就超过1千个项目和1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根据国外经验:(1)新加坡财政部公共项目管理中心(PPP中心),交流中得知,新加坡从2004年开始应用PPP模式,迄今全国总共只有13个PPP项目。(2)加拿大高度重视PPP模式的应用,自1991年始用至今25年总共有237个PPP项目,规模约为1000亿加币。(3)澳大利亚也是PPP模式应用成效比较好的国家,过去十年每年PPP项目落地数不超过10个,2015年落地项目9个。(4)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行PPP模式的国家,截至2015年,PFI(PPP)项目数为722个,总金额577亿英镑。中国的PPP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PPP立法、制度和规范。

我们来总结一下,最近一周财政部连续出台90、91、92号文,逐步的引导PPP的深入推进。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PPP的深入推进是有决心的,总体来说,就是引导,规范,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把PPP改革推向深入。

三:融资平台的转型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它的债务规模非常大,2013年年底出的全国政府性债务的审计结果,融资平台的债务占了将近40%,体量非常大。其次,融资平台的资产也很庞大,地方上的国有企业如果按资产占比来说,融资平台的比重已经过半,有的省市已经达到80%以上。现在我们讲的国资国企改革,一半以上都跟融资平台相关,所以这个话题大家非常关注。

关于融资平台转型方面,我自己总结了一个钟摆理论。大家知道PPP是政府和市场逐渐过渡的一系列模式集合。融资平台也有点类似,它一方面具有政府属性,另一方面具有市场属性。简言之,融资平台的转型发展过程,就是逐步弱化政府属性的市场化过程。从最开始的融资平台就是一个政府贷款机器,后续做了城市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之后是资产管理,一直发展到城市运营,现在很多融资平台也在做国有资本的投资和运营。所以,融资平台的转型,是一个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需要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自然成长过程。

融资平台转型有五化:城镇化建设的市场化、国资经营的实体化和国有资本运营的产业化。融资平台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它要投资到哪些比较好的产业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为了保障上述三化实现,还需要有融资的多元化和公司经营的集团化作为支撑,这是城投转型的大势所趋。

我认为,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个独特的城市名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该是这张名片的打造者和维护者,做好这个名片,就能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对于城市建设,目前我们已经从满足舒适便捷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走向文化内涵的发掘和打造。另一方面,融资平台需要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经营和扶持。上述,就是融资平台的总体方向和任务。

四:总结与展望

第一,地方债务改革将持续深化。债务问题目前依然受到关注,楼部长在国庆期间参加了G20财长会议,当时记者和媒体关注的问题只有一个:中国债务的隐性扩张问题。楼部长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是可控的,但是我们要严查隐性债务扩张。所以前段时间财政部出文,各地要重启地方债的排查。排查内容主要包括:(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2014年以来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债务余额情况。(2)存量债务。银行贷款、债券类融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供应商应付款等多个融资渠道,其中需要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余额需要单独填报。(3)政府支出责任:政府投资基金、PPP项目、政府购买服务等,需要填报财政分年度履行支出责任的款项,覆盖的年度从2015年开始,一直到后续“2020年及以后”。后续我们会持续关注本次排查及后续报告。

第二,关于PPP,我提出一个热点传导理论。纵观PPP全生命周期的发展过程,从开始的项目采购、SPV设立、项目融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移交,是一个完整的PPP链条。现在大量PPP项目处于采购阶段,于是有了PPP项目采购的咨询服务蓬勃发展。随着很多PPP项目到了落地和融资阶段,于是乎,金融机构开始对PPP项目进行追捧,涌现出各类PPP融资产品。我认为,后续这些融资产品的证券化是非常好的方向。再往后,PPP运营一段时间,PPP项目的股权交易应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热点,PPP股权交易的中心也会逐步在各地设立。至于建设施工阶段,国内的民企和央企都没有问题,但是运营管理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未来PPP项目的运营,绩效考核和政府监管,这些都是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形成的一些新热点。

最后,远见成就未来,这是中国建投的企业文化,对于改革,我们也要有这样一个远见。我认为未来政府和国企的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核心。政府通过PPP的方式来发挥作用,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另外,国企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实现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深化改革的愿景。当然具体怎样,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拭目以待,今天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