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进行了部署,报告指出国资改革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围绕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分类予以推进。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试点,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是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
国资国企进入改革攻坚期,针对国资国企改革,最根本的挑战其实有三:
一为较难达成的改革共识。一种观点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 管资本” 为主的管理体制, 应该是在过去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职能,不能够照搬淡马锡模式;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深化国资改革的重点应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用以管资本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产的资本化和证券化,应学习淡马锡模式,建立以财务约束为主线的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关系。
二为历史遗留问题。尽管国企改革历时已三十余年,但国企改革衍生出来的民生保障职责与各种形式的历史遗留问题,仍然构成了阻碍国企改革的巨大负担。
三为既得利益集团的问题。有观点将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及其高管划为一类既得利益集团,它们具有阻碍破除垄断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力量。
因此,国资运营平台的搭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产业布局,提升国资运营效率;通过多元化产权结构调整,进一步加深国企市场化程度。
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是国资运营平台建设的成功典范,其实践经验被理论界总结为淡马锡模式。淡马锡控股公司指的是以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为代表的国有控股的资产运营和管理公司,在该模式下,新加坡财政部组建一家专门经营管理各类国有资本的资产运营与管理公司,成立新加坡最大的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淡马锡控股公司。
淡马锡在法律上是一个企业,而不是政府机构,是私人领域的法人,而不是公共领域的管理者。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正是淡马锡模式的精髓所在。对于一些重大的决策,淡马锡必须听取新加坡财政部的意见,但在内部公司治理方面,财政部对淡马锡公司治理的干预非常有限。
事实上,我国已经有部分国企做了国资平台建设的“先行者”。央企改革试点主要有三家代表:中粮、国开投、北京国资经营管理中心。地方试点则主要以渝富、四川发展、上海国盛+国际,深圳远致+投控等为代表。
从各试点改革模式的经验不难看出,现阶段国资运营平台的搭建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央企出于自身的发展考虑,在国际化或健全产业链的需求下,自行出资搭建国资运营平台。第二种是由地方国资委主导的国资运营平台的搭建,主要目的是解决国有不良资产,实现资产重组,聚集资本投资新兴产业,优化国资产业布局。第三种则是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配置平台,这种方式对国有资本运作证券化、产业管理财务化、产业投资基金化的要求较高,须得建立以财务约束为主线的国有产权委托代理关系。
国资运营平台搭建的三种方式不论优劣,关键是要理顺资产管理结构,淡马锡模式中最值得我国国企有改革借鉴的一点便是对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但我国实体经济庞大,改革涉及方面颇多,不能以一概全,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特点进行国资运营平台的搭建。运营平台的顶层设计,涉及多方利益,细节还需讨论。尽管《关于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已经出台,但指导意见的落地还需待以时日,其效果有待检验,可以说国资运营平台建设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
在“十三五”期间,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国有经济部门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经济治理能力,努力构建国有企业与其他社会经济主体之间更为合理的管理结构,以一种更加自信开放和多元的姿态融入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
(本文系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时,请注明来自中国投资咨询,对未注明来源的,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内容不代表公司立场,不作为投资及决策直接依据,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