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实现新时代“三农”工作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如何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过程中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区域周边乡村优势,使之与城市规划区,尤其是城市建成区功能互补、优势互补,打造乡村振兴的升级版,需要精准谋划、重点考虑。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引入韧性理念,规划韧性村镇,可以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郑州强降雨、台风“烟花”等极端天气,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也让打造韧性村镇、建设韧性城市有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如何将韧性理论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结合乡村实际推进韧性村镇建设亟待研究和探索。基于实践经验,韧性村镇理念应嵌入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初期,从源头上提高规划工作站位、理清规划编制思路,为提升城市品质、推动乡村振兴聚集势能。
深刻认识打造韧性村镇对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性
打造韧性村镇对于提升城市韧性强度、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深刻现实意义,能够进一步提升城乡稳定性、可塑性,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城乡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
●韧性村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基础设施、资源利用、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综合治理等方面提供全面保障,从而增强乡村维护发展特质和减缓灾害冲击整体实力。因此,提升乡村韧性应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韧性村镇是韧性城市的功能补充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心城区周边的村镇承担着疏解主城区功能、缓解人口过度密集压力、保障农产品供给、传承特色传统文化、提供生态屏障和休憩空间的重要功能。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和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乡村独有的生态环境禀赋成为城市居民短时户外游憩的热门地带。例如,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乡村地区旅游接待约1000万人次,预计至2035年旅游接待人次将达到1500万,乡村将成为城市的“后花园”。
●韧性村镇是韧性城市的应急保障
2020年全国城镇人口约7.1亿人,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到2030年,中国还将新增城镇人口3亿人。从2020年统计数据来看,长沙市建成区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含各区县市),约占长沙市域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的9.3%,乡村面积约占市域面积的90%左右。广袤乡村已成为城市的“大后方”。
乡村人口密度较小、空间保障有力以及资源自给优势突出,在城市面临疫情、自然灾害甚至战争等不确定因素时,凭借较好韧性可以成为城市重要的缓冲地带,为城市人口疏散、疫情隔离、资源供给等提供强力应急保障。因此,打造韧性村镇对于促进韧性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韧性村镇体系的基本内涵
韧性村镇体系的基本内涵是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突出规划引领,统筹各类资源功能布局,构建科学有序发展支撑保障体系,提升空间韧性、生态韧性、文化韧性和公共服务韧性。
●统筹规划打造空间韧性
协同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引导优质资源要素向周边区域布局,形成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域的合理分工,从而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构建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运用“海绵城市”等理念,预留灾害缓冲开敞地带,确保城乡区域既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做到随时相互驰援、阻断消极影响。
优化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和交通路网布局,构建城乡联系的快速通道,打造高效率城乡交通圈。
改进设施,以“留空补缺”的方式,建设满足能源、通信、医疗、垃圾处理等应急需求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城乡整体应对灾害的能力,构建人流快速疏散通道,为大城市提供缓冲。
●绿色优先构建生态韧性
严守生态红线,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产业模式“韧性”改革,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环境平衡圈,提升生态韧性,提升乡村自然资产及生态环境防灾减灾抗灾能力,保障生产生活物质供给,实现灾后自我承受、消化、调整、适应,全面提升城乡韧性。
●挖掘内涵提升文化韧性
乡村物质遗产和文化基因禀赋殷实,乡村文脉挖掘与重生是提升乡村韧性重要内涵。
在村庄规划中要加强对乡村基本文化特征内涵挖掘,同外来文化有机结合,推陈出新,使优秀乡村文化在新时代实现蜕变。
●强化配套优化公共服务韧性
做强乡村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缩小城乡差距。
围绕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保障民生福祉。
依托村庄规划助推基础设施提升、配套设施优化,顺应需求升级,将周边村镇融入旅游休闲一日游圈,打造乡村经济全新增长极。
深化协同配合 推进韧性村镇规划建设
按照“村庄规划+部门计划+实施办法”的思路,统筹谋划韧性村镇建设目标与需求,相关部门同频共振、整体推进。
●系统编制规划
着眼全局,创新谋划,高质量完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准确把握乡村发展规律,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先行、建设跟进,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坚持镇村一体统筹编制村庄规划,做好指导培训、数据收录和资料收集等工作,推动测绘“一村一图”“一乡一图”,构建“多规合一”村庄规划数字化管理系统。
遵循城乡发展规律抓规划,保留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体现地方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
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污水治理,统筹建设农村厕所粪污和污水处理设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便捷低成本处理。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处置再利用,建设一批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设施,实现村庄绿化美化。
建设信息乡村,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科技手段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赋能。
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加强村级客运站点、文娱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建设。
●开展试点示范
深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打造“美丽乡村”“智慧乡村”等系列特色乡村示范点,按照“先试点、后推广,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原则,全面梳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发挥试点乡村建设成果示范引领效能,积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推动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再提升。
●培育特色产业
坚持三产业融合,支持发展特色小镇实体经济,鼓励有条件特色小城镇特别是都市圈周边的小城镇依托区位优势延伸产业链,探索特色小城镇和特色村庄建设高质量发展路径。
加快发展精细农业,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农业质效和品牌竞争力。例如,长沙市长沙县探索产学研集聚“哲农”模式,打造长沙绿茶、万亩花卉园、民宿等示范产业,支持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小龙虾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推动文旅融合
将旅游景区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实现“文景融合”“景村融合”。对国土空间进行开发利用,使景区和乡村在空间上相互叠合。推动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存等旅游资源融合开发,实现优质旅游资源共享。推动乡村生活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互补,满足村民、游客需求,实现乡村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完善应急体系
织牢织密全覆盖城乡安全保障网络,强力推进综合性防减灾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系统弹性和韧性。
规划建设城乡疏散救援通道,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和城乡联动机制。将乡村路、水、电、卫等基础服务设施,融入应急防灾体系,夯实应急防灾基础。
●完善社会韧性管理机制
着力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特色文化、产业现代化、农村环境治理等多方面社会韧性管理机制,完善各类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管理机制、教育机制、经济机制等制度建设,打造符合韧性城市、韧性村镇发展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优秀基层治理团队,助推韧性村镇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