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都要在每年年初发布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在这些文件中,乡村文化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出了具体部署,其中“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2013年7月视察湖北时指出,“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015年1月在云南调研时又指出:“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就是要让农村和农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必须留住青山绿水,必须记住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2017年12月在江苏徐州马家村,深有感慨地讲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参加广东和山东代表团的审议时,也特别强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才队伍的培养。今年4月视察湖北时,再次要求我们着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发展所走过的历史进程,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任何时候都不可分割。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开始显现出来,并且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建设物质基础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得到彰显。
从根本上看,乡村文化建设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属于灵魂工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样,在广大农村,乡村文化是其灵魂和精神家园所在。若文化不兴,“魂”系何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记住乡愁”,这里的“乡愁”,就是“魂”之所系、“魄”之所归、心之所向之地。即便不是一个农村出生的人,其父辈和祖辈的“根”和“魂”仍留在乡村,这样一种由血脉相连所自然生发的“乡愁”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心灵的牵挂。
振兴乡村文化是“灵魂工程”,还在于其对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而且为其定位导航,使其沿着持续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这是我们认识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地位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