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门负责人回顾70年来中国减贫成果——告别贫困 走向富强

来源于:经济日报 日期:2019-09-28 浏览:1236

9月27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在北京举办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用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回顾了70年来中国“三农”领域和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粮食生产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在今天举行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用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回顾了70年来中国“三农”领域和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

9%的耕地养活近20%人口

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释放政策活力,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村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

“吃饱肚子是中国老百姓孜孜以求的梦想,但历朝历代都没能圆上这个温饱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才端稳了饭碗。”韩长赋介绍说,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有2264亿斤,70年里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现在已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油瓶子”“菜篮子”“果盘子”也供应充足,创造了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用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韩长赋介绍,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良种实现全覆盖,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达6.4亿亩,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人拉牛耕成为历史,我国农业已进入主要依靠科技装备驱动的新阶段。同时,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发展,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打农药也从过去的肩扛手提变成了无人机作业。

70年来,我国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三农”政策体系。韩长赋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告别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土地承包期将再延长30年,推行“三权分置”改革,这些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将长期起作用,也将长期坚持。

当前,我国开启了乡村振兴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后的又一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两年来,乡村振兴全面启动,规划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在统筹推进。”韩长赋说。

韩长赋说,70年农业农村发展有很多宝贵经验,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条是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三农”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条是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保护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每年1200万人摘掉贫困帽

“新中国成立前,国家积贫积弱,人民一贫如洗。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步推进,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刘永富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重大历史性成就。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按照我国农村现行扶贫标准,2013年至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每年减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全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已脱贫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

“预计到今年底,全国95%左右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将实现摘帽,再经过一年的努力,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解决。”刘永富说。

“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发展产业和支持创业是‘五个一批’中带贫面最广、脱贫人数最多的。”韩长赋分析说,只要一个地方选准了产业,让贫困户加入进来,就能有效减少贫困和防止返贫。

一组数据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截至目前,贫困地区累计建成各类扶贫产业基地达10万个以上,92%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同时,各地还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聘请了产业发展指导员26万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上半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16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8.4%,增速比全国农民平均增速快了1.8个百分点。

事实上,不管是农民创业还是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来脱贫,都会碰到很多困难和问题,难度也挺大。比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针对这类问题,刘永富介绍了我国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是组织贫困人口进行现场培训,提升技能。同时,注重培训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计划在全国12万个贫困村,脱贫攻坚期内培育四五十万个带头人,当前已培训了30多万人,这些带头人培训以后就可以组织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来。

二是制定支持贫困人口创业的政策。比如,贫困户想创业搞产业,但没有启动资金,政府可以给他发放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建风险基金的扶贫小额信贷。当前,已在全国1400多万贫困户中发放了5800多亿元,基本上近半数的贫困户获得了贷款支持。

攻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刘永富表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关系到脱贫攻坚战能不能打赢。

刘永富表示,首先,要明确工作思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三区三州”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即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地区和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各个省份解决好自己区域内的深度贫困问题,中央各个部门要在政策支持、工作指导等方面,包括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都要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其次,要确定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是明确的,“三区三州”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深度贫困地区,比如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各省份要以市或以县为单位,根据资源和实际编制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确定深度贫困地区。

此外,还要加大支持力度。除了深度贫困地区自身要加大工作力度外,中央和省级层面也要加大帮扶人员选派和资金投入。比如在四川凉山,四川省从凉山州外的地方,调剂了5700人到凉山驻村帮扶;比如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支持,去年新增200亿元,其中,120亿元用到了“三区三州”;今年又新增了200亿元,有135亿元用到了“三区三州”。

“如今,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方案已得到较好实施,进度都超过计划。下一步,我们不能放松,深度贫困地区仍然是重点,要继续保持工作力度,对进度慢的地方要挂牌督办。”刘永富说。

来源:经济日报

 

 

新区域、新动能、新消费成用电亮点

用电量被视为经济“晴雨表”。1至8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474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部分地区和行业用电量持续“快跑”,反映出当前重大战略不断推动区域发展,新动能、新消费加速成长。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与传统负荷中心不同,1至8月,西藏、广西、内蒙古和海南成为我国用电量增长最多的省份,增幅均超过10%。

重大战略成为推动相关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总体规划》2月获国家批复。“今年自治区部署了82个重点项目,广西14个设区市均参与到信息港建设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总工程师周鸣说。

受此带动,广西前8个月用电量同比增长12%,8月当月增幅高达17.3%。

近日,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项目第五批集中开工和签约。其中,开工项目96个,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由此带动8月份海南用电量增长11.3%。

“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廊坊钢铁产业全部退出,不再接纳高耗能产业用电;同时大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带动用电量有增有减。”国网冀北电力公司廊坊供电公司总工程师霍大伟说。

河北廊坊市1至8月第二产业用电量下降5.6%,但第三产业用电量增长12.3%。

据中电联统计,前8个月,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用电量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能源车整车制造、煤化工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37.4%、21.4%、22.9%。

“高载能行业用电增速放缓,数字化、信息化行业和高端制造业用电增速超前,反映出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新动能不断成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行业发展部副主任叶春表示。

经过产能置换、整合后,中新钢铁集团调整产品结构、瞄准高端市场,重新迎来了“春天”。

“该企业8月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1倍。此外,多家环保企业用电出现较大增容。全市工业用电量1至8月同比累计增长7.8%。”国网新沂市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许峰介绍。

不断改变的生活方式、逐渐释放的消费潜力,也能从电力数据一窥端倪。今年以来,与消费相关的道路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均保持较快增长。

以旅游为例,今年上半年,西藏和云南均呈现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收入约20%的双增长。7月、8月暑期,两个省份继续成为热门旅游省份,由此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用电量持续较快增长。

中电联数据显示,西藏和云南前8个月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4.7%、9.8%,8月当月分别增长12.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