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2018年3月报》

来源于:《中国招标周刊》 日期:2018-06-13 浏览:3604

PPP 作为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四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 PPP市场。根据财政部《全国 PPP 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 2018 年 3 月报》(以下简称《季报》),截至 2018年一季度末,管理库累计项目总数 7420 个,投资额11.5 万亿元。这是清理整改工作收官之后,财政部PPP 中心首个对外发布的季报。

整改开启PPP规范发展新阶段

根据《季报》,2018 年 3 月管理库 PPP 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自 2016 年 1 月以来首次出现回落,标志着 PPP 已从高速发展转型为高质量发展。在我国 PPP经历的不平凡的四年中,PPP 项目库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不少 PPP 项目存在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重建设轻运营、绩效考核不完善、社会资本融资杠杆倍数过高等泛化异化问题,积累了一定的隐性风险。

因此,一系列以“防风险、促规范”为原则的规范文件陆续出台。2017 年 11 月,财政部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财办金[2017]92 号)》(以下简称“92号文”),拉开了中国 PPP 全面规范清理整改的序幕。

92 号文的主旨就是通过淘汰不成熟、不规范的PPP 项目,置换合理公共资源和财政资源。通过清理退库,将不规范的 PPP 项目剔除,腾出相当一部分政府预算支出的空间,无疑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合理优化,是财政部对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积极举措。

通过《季报》数据不难看出,92 号文提出的项目库清理工作已达到既定的效果。实现中央“切实推动 PPP 规范运作,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实现 PPP 项目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预期目标,打消市场对PPP 项目从严收紧难推动的疑虑。同时,各地仍在积极开展项目的申报工作,申报数量持续增加,未来仍然会保持增长态势。此外,数据显示管理库中政府付费类项目仍在增加,各地在风险可控、运作规范的前提下,让 PPP 回归公共服务创新供给机制的本源,仍然可以发展政府付费类项目。

落地项目稳步增加 超四成开工

《季报》显示,管理库落地项目数量和质量得到了双提升,从落地率和开工率两个维度看 :管理库新增落地项目 595 个,落地率环比增加 5.4% ;净增新开工项目 216 个,开工率 41.4%。

首先,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内 PPP 项目落地率稳步提升。自 2017 年一季度统计数据以来,PPP落地率持续增加,至 2018 年一季度,达到 44.8%的历史最高水平。从财政部四批示范项目的统计情况看,项目落地率更高,累计落地示范项目个数达 83.5%(共1009 个项目,落地 843 个),落地示范项目投资额达86.9%(共 2.3 万亿,落地 2 万亿),一季度新增落地项目 42 个,实现前三批示范项目全部 100%落地。

其次,项目开工率的持续增加,反映了我国 PPP落地项目的质量逐步提升。自 2017 年第三季度起,PPP 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季报新增公布落地项目开工率,开工数量和开工率一直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截至目前,管理项目中已有 1375 个项目开工,占落地项目数量达 41.4%,季度净增 216 个,落地项目开工率持续向好。

开工率持续提升说明更多的项目从“方案”走向了“建设”。已开工项目通过了金融机构的融资审核、政府建设管理部门的开工审批等,实质性地进入了工程建设(或直接委托运营)的阶段,更具有市场验证性和操作性。

最后,PPP 高质量的发展之路,在部分省份的实践中得到印证。清理规范并不代表 PPP 工作的倒退,更是一次质量的提升。比如有些省份在此次项目清理过程中,虽申请退库项目数量和投资额相对较多,但在整体财政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升了省内 PPP 项目的质量,实现了落地示范项目数量全国排名靠前。

因此,PPP 项目质量提升从管理库、示范项目两个口径,从落地率、开工率两个维度都得到了验证,更说明 PPP 整体工作和 92 号文所要求的项目库清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激发民营资本投资活力,实现供给侧改革,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百姓,惠及民生福祉,促进绿色发展的优质项目腾出空间,为中国经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示范项目民营企业参与度高

根据《季报》,在 843 个落地示范项目中,签约社会资本共 1449 家,其中民企占 39.1%,环比上升 0.2个百分点 ;民企参与的示范项目 438 个,占 52.0%,环比上升 0.3 个百分点。财政部示范项目,是我国PPP 事业发展的标杆,民企参与的示范项目占到了半壁江山,这既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又体现了 PPP优化配置资源的属性。

2017 年 9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促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从经济整体发展角度而言,民企参与 PPP 项目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深化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季报》数据显示,我国 PPP 项目民营企业的参与率持续稳定增长,随着五位一体制度的不断完善,管理库对 PPP 项目两评一案、采购文件规范性审核加强,民间资本参与 PPP 项目将获得更加公平、规范、开放的市场环境,民间资本已然成为 PPP 项目投资的坚实力量。

财政部示范项目的市场认可度高,投资收益预期乐观,民营企业的参与度就高。作为充分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民营企业形成了提供高质量建设、高效运营和有效维护的能力,民企积极参与 PPP 项目能够结合政府和社会资本两者的优势,真正发挥PPP 模式撬动优质社会资本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或基础设施的作用,同时能有效降低政府部门和国企部门杠杆率。因此,随着我国 PPP 事业的深入推进,PPP 模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

助力扶贫 改善民生

十八大以来,中央各部委不断发文要求项目各类社会资本开放包括养老、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市场,支持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内推广和使用 PPP模式推进项目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利用社会资本力量推进民生项目建设和运营所取得的进展亦在本《季报》的统计数据中得到了体现。

《季报》显示,2018 年 3 月末公共服务领域累计项目总数 1349 个,占管理库的 18.2%,其中教育领域 358 个、旅游领域 327 个、医疗卫生领域 252 个 ;累计投资额 12084 亿元,占管理库的10.5%,其中旅游领域 4733 亿元、教育领域2142亿元、医疗卫生领域1855亿元。

在文化、体育、医疗、养老、教育、旅游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各级人民政府有保证基本建设的责任,但由于上述领域存在运营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盈利性低的问题,需要有很强运营能力和丰富运营经验的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而以引入各类型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 PPP 模式正是促成双方优势互补的有效工具,各级政府以少量的资金或资源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进行补贴,使得相关项目的投资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而增加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同时通过激励相容的绩效考核机制,驱动社会资本不断的在运营中提质增效,促进我国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

绿色低碳 打赢生态环境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全面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教育、文化、体育等改革,充分释放社会领域巨大发展潜力”,“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

通过对财政部 PPP 综合信息平台涵盖的 19 个领域进行分析,位列其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利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养老、医疗、林业、旅游,以及更加细分的公共交通、供排水、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的 PPP 项目,均对污染防治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低碳化起到较好的支持作用。

《季报》显示,在不规范项目被清理的前提下,一季度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项目继续增长,投资额新增875 亿元,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新增 23 个,投资额 443 亿元。截至一季度,累计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 4002 个、投资额 4.1 万亿元,分别占管理库的53.9%、35.9%,项目个数与投资额均占据较高比重。

水、土壤、大气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关注领域。其中,污水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垃圾分类处置属于强制应用 PPP 的领域,市场化程度较高 ;土壤、大气治理由于投资体量巨大,单纯依靠政府直接投资效果有限,目前也已在积极探索 PPP 的应用,未来污染防治必将是 PPP 应用持续增长的重点领域。

为实现“美丽中国”这一宏伟目标,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低碳化经济结构调整正稳步推进,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教育、科技、文化、养老、医疗、旅游等领域具备较强的“刚需”和使用者付费属性,推广 PPP应用既有利于降低政府财政直接支出,又可有效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矛盾。

建设“美丽中国”为污染防治和推动经济结构绿色低碳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作为“缓解矛盾”与“支持社会力量”桥梁纽带作用的 PPP,在贯彻发展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有望为我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创新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