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会议解读:何谓结构性去杠杆?

来源于:新浪综合 日期:2018-04-03 浏览:1131

4月2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举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会议有两大重点——

一是,这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升格为中央财经委成立以来首次会议,这意味着中央财经委从议事协调机构向决策机构制度建设框架转型已完成,会议强调要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研究审定《中央财经委员会工作规则》;

二是,财经委首次会议主题就是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大攻坚战。

三大攻坚战的定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全局、人民财产安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精准脱贫攻坚战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只能打赢打好。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要坚决打好打胜这场攻坚战。

三是,三大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就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会议首次提出“结构性去杠杆”基本思路,提出要分布和分债务类型进行不同要求;同时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仍然是结构性去杠杆的重中之重。

何为结构性去杠杆?

杠杆是一个中性词,有好的杠杆VS坏的杠杆?杠杆高低与风险高低关系也不并非绝对线性关系。因此去杠杆的目的,一是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稳定,二是减少坏的杠杆和增加好的杠杆。

1、分部门:对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企业(国企和民企)、居民三大部门杠杆的好与坏,优与劣进行区别对待。相对地方政府和国企高杠杆风险而言,中央政府和民企、居民杠杆仍相对处于稳定状态。去杠杆的重点仍然是地方政府和国企部门。

2、分类型:对不同债务类型也提出了要区别对待。贷款和债券、信托、资管等非标融资,其面对的债权人、市场敏感度和市场冲击不一样,其处置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适用于债转股模式,有的则存在一定障碍,今后因就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3、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办法

说的通俗一点——

并非所有杠杆都是坏的,当然高杠杆的问题不仅包括违约风险,还要看负外部性。比如近年国企加杠杆、民企去杠杆,而且民企的杠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利息备付率都要高于国企,民企的杠杆应该是好的杠杆。

去杠杆政策的目的应该是减少坏的杠杆、增加好的杠杆。这个分类揭示了实施去杠杆政策的难度,不过绝大部分坏的杠杆的背后都是有政府担保的,也就是说坏杠杆降低效率、影响增长,但它们不见得马上会引发债务危机。

坏的杠杆集中在地方政府和国企部门。既然中国高杠杆率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非金融企业,特别是在内陆地区、重化产业和国有企业,其实很多已经变成了僵尸企业,它们的杠杆率高、利息备付率低。因此,去杠杆政策就应该努力把他们的债务降下来。这些部门如上所述长期受政府隐性担保,财政软约束现象显著。这也是提出打破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重要原因。

判断杠杆率高低,需要考虑金融结构和偿付能力等因素;短期内不宜在宏观层面过度强调去杠杆,但应该在结构层面多花功夫,多发展股权融资,通过强化市场纪律让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同时以政府、居民和民企加杠杆配合国企去杠杆。

具体而言,此次中央财经委提出了七大要求——

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要坚持底线思维,坚持稳中求进,抓住主要矛盾。

要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不同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尽快把杠杆降下来,努力实现宏观杠杆率稳定和逐步下降。

要稳定大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要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把握好出台政策的节奏和力度。

要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办法。

要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

要强化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组织保障,发挥好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重要作用。

要抓紧协调建立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属地风险处置责任。

我们对比一下中财办主任刘鹤在2018年1月份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

一是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在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类风险中,金融风险尤为突出。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针对影子银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突出问题,争取在未来3年左右时间,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结构适应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系统性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经济体系良性循环水平上升。我们对打赢这场战役充满信心,思路也非常明确。从战略上看,我们要坚持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战术上看,我们要抓住突出矛盾,解决重点问题。我们有诸多有利条件:中国经济出现企稳向好态势,基本面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未来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既包括城市化的潜能,也包括改造传统产业和创新发展的潜能等;中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全,储蓄率较高。我们已经开始妥善处置一系列风险因素,从去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增速已经有所下降,这是个好迹象。另外,各方面的风险防范意识正在强化,“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市场预期正在改变,这对我们防控金融风险创造了重要的心理条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金融风险的形成有特定的国际背景,其应对也与外部市场变化密切相关,化解金融风险是稳定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欢迎国际社会的参与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