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投集团联合主办、中国投资咨询公司联合承办的“国研智库论坛·2017年会”顺利召开

来源于:网络 日期:2017-11-27 浏览:5216

11月2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建投集团联合主办,中国投资咨询公司联合承办的“国研智库论坛·2017年会”在京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其他权威部门的领导与专家对十九大精神及十九大之后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深入解读,重点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助力“现代经济体系”进行细致透彻分析,展望制造业投资与发展趋势,以推动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建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仲建安出席论坛,中国建投集团旗下建投投资、建投华文、建投华科、建投控股、建投信托、国泰基金、建投租赁等多家成员企业有关领导出席本次论坛。中国建投集团副总裁黄建军作主旨发言,中国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汪阳作主题发言。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及江苏、福建、吉林、内蒙等省和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领导出席论坛并作发言。

中国建投集团副总裁  黄建军

中国建投集团副总裁黄建军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保持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从创新、升级、全球化三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制造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中国制造产生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和格局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首先,要从创新的角度着眼,促进中国制造转向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双向挤压”,应坚持以创新为核心要素,不断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将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其次,要从升级的维度衡量,把握产业变革新动力,促进中国制造业融合发展。在供给侧,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制造业相互融合,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发展理念和方式;在需求端,中高端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更高,未来制造企业要更加坚实商业的本质,不断提升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三,要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树立“中国标准”,打造世界级的中国制造品牌。中国制造业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以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竞争的新优势,逐步实现微笑曲线的“两端超车”。同时,应以国际化的战略视野,提高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引导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有序走出去,提升中国制造品牌的全球声誉。

他强调,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制造业的发展也孕育着广阔的投资空间和机遇。为此,首先要做到聚焦,投资聚焦占据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中国制造的创新发展必须掌握符合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的核心技术,提高产业的附加价值,抓住占据价值链的关键环节,通过投资运作,在高技术产业上占领技术制高点,缩小同领先国家的差距,培育全球主导权。其次,要做到坚守,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长期耕耘。对制造业的投资一定要以价值投资为前提,必须重视对产业规律和市场需求的深度观察、跟踪和研究,遵循产业发展逻辑,以产业经营者的态度,沉下心来对产业进行深耕和培育。第三,要最大化发挥资本效用,以投资促发展。未来资本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上会走在产业企业的前面,要充分发挥投资人在资源嫁接、价值匹配和渠道整合能力,从资金、渠道、治理等方面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充分支持。

中国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  汪阳

中国投资咨询公司总经理汪阳作了题为“绿色发展:新理念、新动力”的主题发言。他认为,绿色发展已呈全球化趋势并具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普遍重视新能源开发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二是挖掘本国资源禀赋和优势,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施行具有时限性、针对性的财税和金融鼓励政策,且政策是动态调整的;四是重视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重点带动市场主体的绿色意识和行为。

他提到,绿色发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深刻变革,应当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贯彻落实,紧紧把握这一新的发展机遇。他还对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之道进行了分析:第一,我国科学技术领域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足,绿色发展还没有内核驱动力。对此,应该打破过去采用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仿创新模式,转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正向设计、集成创新在核心技术上努力突破;第二,能源开发应用领域缺乏革命性进步,和西方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对此,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使新能源产业成为未来最具创造就业和财富能力的经济增长新引擎:一是提高市场认知,提升市场主体意识;二是要加速人才汇聚,培养一批实干型技术人才;三是拓展终端市场,核心是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利用成本;四是以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第三,能够良性发展的绿色经济生态体系尚未建立。对此,应当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利用生态要素禀赋的相对优势,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并充分挖掘产业间联系,将“低耗、高效”的理念贯穿于产业运行体系中,创造绿色经济效益。